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知行合一还是刻舟求剑:嫂子落水了怎能不援之以手(致良知误区)

发布日期:2017-11-10 07:47:05浏览次数:958次

saozi1.jpg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承诺了一件事情,后面因为有了新的变化导致不能完成事情,然后被质疑不能知行合一。举例说:


小张吃完饭跟妈妈说:妈,今天的碗我来洗。


妈妈说:好的,儿子!


这时候门铃响了,小张起身开门,同学小李来家里向他请教作业。


小张忙引小李进门,然后一起去了自己的房间搞学习了。


姐姐这时候揶揄小张说:你不是答应了妈妈要洗碗的吗?你心学怎么学的?


小张说:这不是小李同学来了嘛。


小张转头又跟妈妈说:妈!我一会儿再洗哈!


妈妈笑着说:别听你姐姐的,她跟你开玩笑的,没事儿,你赶紧招呼小李吧,妈来洗碗!


姐姐连忙接着妈妈的话说:妈,弟弟没空,我来洗碗。您休息下!


上述案例中,小张是否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呢?


显然不是。儒家功夫讲究“执中”,这个“执”是把握的意思,“中”则是理的意思,某种角度“中”有时机的意思,所以,执中是把握时机,按理运行的意思。


受“不偏不倚”的影响,人多以为“执中”就是执着于中线。所谓“不偏不倚”是在理上不偏不倚,而不是在物上不偏不倚。执中是理之中,而不是物之中。所以,执中的执没有执念,也没有执着,而是把握。执中的中不是僵死的,而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动变化的。


如果坚持认定一个死理,无异于刻舟求剑。无论是一家之事,还是一国之事,转眼物是人非,刹那时过境迁,理也瞬息万变。孟子说“执中无权尤执一”,权就是变化带来的权衡,如果不懂得随时变化,只认一个死理,就会出现因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条死理导致的“嫂溺不能援手”的笑话与惨剧。


现在我们再来看小张的行为,他答应母亲洗碗这个行为是孝行,是基于当时的情况作出的决定,是知行合一。后来同学来家里,找他沟通作业,于情于理不能把同学晾在一边。也就是说事情发生了变化,此时小张理应作出新的决定,这也是知行合一。并且,在姐姐揶揄自己后,小张跟妈妈的沟通表达了稍晚点再来洗碗的意愿,这里面无论小张是否有诚意,妈妈和姐姐都不会让小张再在洗碗上分心了。所以,当妈妈说自己会洗碗的时候,姐姐马上表示自己来洗,让妈妈休息。妈妈和姐姐的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良知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