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0755-23289231

帝王师大作:阳明先生父亲的殿试答卷

发布日期:2023-11-18 07:09:45浏览次数:799次

dianshi1.jpg


提示:阳明先生心学思想和治学精神由来有自,家学渊源不可不知,读本文即可窥见其父亲王华之理学思想实为心学正统。所谓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之论文答辩略有类似之处。


殿试考题


皇帝制曰:朕祇举丕图,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以底雍熙,不可不求定论焉。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纪纲法度,然后可以治。而议者乃谓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岂法无所用乎?


圣王立法必有名以表实,然后可以传远。而议者乃谓三代之法,贵实不贵名,岂名非所先乎?治不在法,则继以仁政之说似戾,法不贵名,则必也正名之说似迂,二者将何所从也?


嗣是称治者,莫过于汉唐宋。汉大纲正,于父子君臣之道盖得矣,而其治何以不能继夫周?七制之君,知重道者孰优乎?唐万目举,如田赋兵刑之法近实矣,而其治何以不相远于汉,三宗之内,能守法者孰贤否?至宋则大纲正,万目未尽举,似于唐不及,又谓其家法有远过汉唐,足以致太平者八事,而并指其君之贤。其说又何所据也?夫法不徒行,名不苟立,古之人必有处乎此者,而后世获效之不同如彼,何也?


兹朕于道必欲采其精微之蕴,于法必欲参其制作之详,于所谓名与实者,必欲考求三代之所以相须而治,汉唐宋之所以不相须而治、不古若者,庶几取舍明,而跻世雍熙可期也。


诸生学古通今,出膺时用,必审知之矣。其各殚心以对,毋略毋泛,朕将采而行焉。


盘子老师点评:题目涉及天下治理之道、法、名、实以何为先,以何为重的问题,同时就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治理时期的相关举措提出问题,末尾表达了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好,希望考生们认真对答,若有好的建议会加以采纳之。


dianshi2.jpg


王华答题


臣对:臣闻人君之治天下,有体焉,有用焉。体者何?道是也。用者何?法是也。道原于天而不可易,所以根抵乎法者也。法因乎时而制其宜,所以品节乎道者也。道立而法未备,则民生未遂,民患未除,未足以言治。法具而道有未立,则纲常沦斁yì,风俗颓靡,文奚足以为治哉?故善为治者,不徒恃乎法以制天下之人,要必本于道;而善为法者,不徒徇乎名以诬天下之人,要必求其实焉。夏、商、周之所以致天下于大治者,以其有得乎此也。汉、唐、宋之所以治不古若者,以其胥失乎此也。然则今日欲究化理而求定论,亦惟遵三王之道,行三王之法,务使全体大用之毕举,而陋汉、唐、宋于不为可也。岂必外此而他求哉?《书》曰:鉴于先王成宪,其求无愆。此之谓也。


盘子老师点评:开篇立论,直抒胸臆,提出人君治天下之定论当行天道,“务使全体大用”,必道法并具,名实相当,而不当有所偏倚。


钦惟皇帝陛下,睿智聪明,根于天性,宽仁庄敬,见于躬行。丕承一祖四宗之鸿图,默契二帝三王之心学,涵养深而天理明,历阅久而世故熟。是以十有八年之间,圣德日新,治效日隆,诚可谓大有为之君,不世出之主也。然犹不自满假,乃于万几之暇,廷集诸生,诹咨治道,且欲求一定之论,以追三代之隆。臣有以知陛下是心,其即古帝王好问好察、谋及士庶之心也。臣以草茅之微,获与诸生之列,仰承明诏,敢不俯竭愚忠,茂明大对,以少裨万分之一乎?


盘子老师点评:进而与皇帝通心,盛赞皇帝之心学功夫,既然皇帝为“大有为之君”,“犹不自满假”,我自当竭尽臣子之忠,以提应对之策。


臣窃惟治之体本于道,治之用存乎法。法之行必有其名,而名之立必有其实。人君所以持一定之论,而致雍熙之治者,端在于斯矣。且道莫大于纲常,法莫大于田赋兵刑。三纲不正,不足以言道:四事不举,不足以语法。臣请先以家喻之。今有矩室焉,父慈而子孝,夫义而妇听,其家道正矣。然而耕耨nòu失其时,收敛无其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或门庭之寇不能御,或奴隶之肆无所惩,如此而谓之家齐,不可也。其或家给人足,令行禁止,而父子夫妇之间或有所歉,如此而谓之家齐,不可也。又或事事而为之名,以耸人之观听,而求其实,则泯然无迹之可举,如此而谓之家齐,可乎?家之于天下,势不同而理同。道也法也,实也名也,诚可相有而不可相无也。


盘子老师点评:提出人君雍熙之治,其定论之端在于“治之体本于道,治之用存乎法”,而“法之行必有其名,名之立必有其实”。并以家道举例,进而阐发“家之于天下,势不同而理同”。


昔者三代之王天下,盖有法以辅其治,非专恃乎法也。盖有名以表其实,非徒狥乎名也。臣请略举其概。如咸则三壤以制井田,差为九等以定贡赋,六师以征不序,三千而有赎条,此有夏治天下之法也。八家各授一区以为私田,八家同养公田以给赋税,设六军之制,制风愆之刑,此有商治天下之法也。详之为井牧沟洫,而田有所分,纤之为九府圜法,而赋有所统,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司寇掌五刑之制以纠为民,非成周治天下之法乎?其制田赋也,实足以裕民而足国:其制兵刑也,实足以御乱而禁奸:岂徒为虚名而已哉! 矧禹之治,本于只台德先,而率由典常,则其法有道以为之体,故能文命诞敷,以臻声教四被之治。汤之治,本于克宽克仁,而肇修人纪,则其法有道以为之体,故能表正万邦,以成兆民允怀之治。文王纯亦不己,而兹迪彝教,武王建其有极,而欢民五教,则周之法亦有道以为之体,此所以致有夏修和,四海永清之治也。宋儒罗从彦谓:“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不贵名。”盖言法之不可以离道,名之不可以失实耳。夫岂谓法无所用,而名非所先乎?


盘子老师点评:继续前文之思想,由家及国。举夏商周三代之法例以及三代圣王禹、汤、文武之治则,明确“法以辅其治”、“名以表其实”的观点。


三代而后,称善治者,英过于汉唐宋,若秦隋五季之流,皆无足齿矣。


汉高祖用三老之言而发义帝之丧,赦季布之罪而截丁公之叛,则君臣之义以明;因家令之言而葬礼太公,高四皓之名而割爱衽席,则父子之伦无失。是大纲正而道得其概矣。惜乎规模虽宏远,而多袭赢秦之旧,《诗》《书》之不事,而未脱马上之习。故其时去成周虽未宏远,而田赋兵刑之类,多缺典矣。果能如三代之制,道法兼资者乎?汉有天下,历年四百。高祖而下,若文帝之躬修玄默,武帝之雄才大略,宣帝之信赏必罚,光武之沉几先物,明帝之遵守成宪,章帝之宽厚长者,亦皆一世之贤君。王通取之为七制,宜矣。然以重道言之,则圣贤大学之道,概乎其未之有闻,臣未敢必其为孰优。此汉之治所以止于汉也


盘子老师点评:此段承续前文而论三代之后值得一提的“善治者”,其余不足为道。首举汉朝四百年,从高祖“大纲正而道得其概”而下,“以重道言之,则圣贤大学之道,概乎其未之有闻”,不能说有多好。汉治也就到此为止了。


唐太宗制口分世业之田,租庸调之法,仿佛乎先王田赋之遗意;定上中下府兵之制,五覆奏三讯之刑,依稀乎先王兵刑之旧规。是万目举而法近乎实矣。惜乎制度虽益详,而不能自身推之于家;纪纲虽益密,而不能自家达之于国。故其法视两汉虽若过之,而父子君臣之间,多惭德矣。果能如三代之法,名实相须者乎?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太宗而后,若玄宗之削平内难,励精政事,几致太平;宪宗之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克除僭叛,亦皆继世之令主。史臣取之为三宗,当矣。然以守法言之,则二帝三王之法,邈乎其未之能及,臣未敢必其为孰贤。此唐之治,所以止于唐也


盘子老师点评:进而分析唐朝政治之问题,“法近乎实”,制度、纲纪虽然详密,却不能“推之于家”,“父子君臣之间,多惭德”,所以断定,从守法的角度,离二帝三王远得很,不能认为出色。唐治也就不过如此了。


逮宋室之兴,太祖开基,事周后如母,爱少帝如子;鞭朴不施于殿陛,骂辱不及于公卿;慈闱一言,载在金匮,舍子立弟,付托得人,其大纲可谓正矣。但其兵虽有三衙四厢之制,而不足以御外侮;刑虽有折杖常刑之典,而不足以禁奸吏;天下之田,虽二十税一,而未能合乎井牧沟洫之制;役民之法,虽因乎唐制,而未若租庸调法之详,其万目则未尽举也。夫大纲虽正万目未举,似于唐不及也。而其家法之善,则有过于汉唐者焉。吕大防尝言:“前代人主,朝见母后有时,祖宗以来,朝夕皆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以臣妾之礼见,仁宗以侄事姑,此事长之法也。前代宫闱多不肃,本朝宫禁严密,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预政事,本朝不许与事,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宫殿止用赤白,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主在宫禁,出舆入晕辇,祖宗步自内庭,出御后殿,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此尚礼之法也。前代多深于用刑,惟本朝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凡此八事,信乎家法之过于汉唐矣。太祖而下,如太宗之恭俭好文,真宗之宽仁慈爱,仁宗之力行恭俭,英宗之优礼大臣,庶几其贤者欤!惜其仁厚有余,而刚断不足。此宋之治,亦止于宋而已


盘子老师点评:汉唐之后,惟宋治可谈。“其大纲可谓正矣”,“其家法之善,则有过于汉唐者焉”,并列举事实,只可惜“仁厚有余,刚断不足”,以至于兵“不足以御外侮”,刑“不足以禁奸吏”,是道体常在而法用荒疏,所以宋治终止于此。


夫法非自行,必本于道而后行;名非自立,必有其实而后立。古之人皆有以处乎此?而后世获效之不古若,岂非以其或有体而无用。或有用而无体欤?


盘子老师点评:此段作前述论断分析之大总结。“法非自行,比本于道而后行;名非自立,必有其实而后立”汉唐宋治要么失之于道,要么失之于实,所以法不能独行,不能通行,不能固江山,不能安天下。


至于陛下,祖述宪章,克笃前烈,大孝尊亲,上隆欢于慈极;彝伦故叙,下疏爱于天潢。分田赋民,惟祖宗之成宪是遵;练兵用刑,惟祖宗之旧典是式。总万善于一身,光百王于千载。‘其于道法兼资之要,名实相须之义,固已洞烛于渊衷矣。然于道欲探其精微之蕴,于法欲参其制作之详,于所谓名与实者,欲考求三代之所以相须而治,后世之所以不须而治不古若者。臣以为此无他,在陛下一心转移间耳。


盘子老师点评:前论已毕,笔锋一转,回到当下。继续与皇帝通心,先肯定当朝祖宗政治垂范,进而盛赞皇帝英明,最后提出一己之观点——皇帝若要考究三代之治的根本和后世不若三代之因由,功夫不在外面,而在于皇帝之一心“转移间耳”,意思是说,要不要做好皇帝,不在其他,不过在你一念之间,实在是高妙!何以如此说?见下文。


盖人之一心,至虚至灵,所以具众理者在是,所以应万事者在是。但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其全体大用,始有不明矣。陛下诚能先明诸心,复其本然之正,去其外诱之私,不为后世驳杂之政所牵滞,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惑,则于道也,必能探求其精微,而见于日用彝伦之间,莫不各有以尽其当然不易之则矣。于法也,必能参详其制作,而形于纪纲法度之际,莫不皆有以成其巍然广大之业矣。至于考求其名实,则知夏商周之精详,非若汉唐宋之阔略,而其得失之际,又岂待辨而明哉!程子曰:“必有关睢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是知道与法必兼资而后可以言乎治。孔子曰:“君子名之可言。”是知名与实必相须而后可以传诸远。然则,道与法兼资,名与实相须,孰谓不在陛下方寸间耶?


盘子老师点评:为何皇帝一心转移(转念)即可得三代之治,而超三代后之不足?因为心本来至虚至灵,具众理而能应万事,只不过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所以不能明。倘若皇帝能够先明己心,以复心之本体,不为外物所干扰,不受流言陋习所牵绊,则能归正于道,而后自然能洞观明察,从容举措,道法名实自可兼赅。


虽然,人君之治固本于一心,而正心之要,尤在于意诚。《大学》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使意有不诚,则无以正其心而推于治矣。臣愿陛下穷理以致其知,存诚以立其本,而凡一念将发之顷,必察其天理人欲之几。天理耶,必循之而造其极;人欲耶,必遇之而绝其根。大廷广众之中,固此诚也。深宫燕闲之地,亦此诚也。念念相承,无少间断。则一理浑融,万几密勿,将见体用兼全,本末日举。陛下今日之治道,与三王同一道心之精微;陛下今日之治法,与三王同一时中之妙用;而盛治之效,亦将与三代比隆矣。区区汉唐宋之治,何足言哉!


盘子老师点评:如何做到一念清明?亦不过回到儒家《大学》之正心诚意,存天理去人欲,做到“一理浑融,万几密勿,将见体用兼全,本末日举”,则一样可比肩三王之道,三王之道亦无非此一念至诚。惟有回到这里,对皇帝、臣子来说便不难,道法名实便有落实处。


昔宋儒朱熹入对,有戒其勿以正心诚意之说进者。熹曰:“吾平生所学,在此四字,岂敢隐默以欺吾君。”臣尝诵此以自箴警。今承明诏,故于篇终直举所得于学者以为献。亦何敢负所学以欺吾后父耶?臣不胜惓惓之至,伏惟陛下留神察焉。则天下幸甚,万世幸甚。臣谨对。


盘子老师点评:篇末结题,举朱夫子对策一案做注脚,上虽不想听“正心诚意”之老生常谈,而夫子报以“平生所学,在此四字,岂敢隐默以欺吾君”之一片衷心。看似千头万绪,实则一念至诚,一心灵明而已。


由道法名实之体用辨析,到正心诚意之下脚功夫,通篇文章观点明确,论据详实,思路清晰,意志坚定,一气呵成。无偏僻典故拗口之词,无散乱浮躁唐突之论,实可作为政论名篇,亦符合当下之企业家正心诚意学习之典范。


编者注:本文原文在束景南教授编撰《王阳明年谱长编》第31页。


dianshi3.jpg


王华简介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华参与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个人著《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凡46卷。


王华的长子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


编者注:王华先生头像及简介内容均来自百度百科,供参考


dianshi4.png

dianshi5.png

henglan.png


友情链接:
深圳展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