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要“严格”,不要“严厉”
前言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去年接待深圳一位初二男生,他告诉我:“我们班上有3个同学因为心理出问题,已经不能上学。”
不久前来访的深圳罗湖区一位高一艺术班的女生告诉我:“我们班36个学生,有12人都患有抑郁症,已经有6个人不能上学了。”
我做教育心理咨询6年,发现几乎每个来访的学生都反应班上有学生是焦虑或抑郁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不能上学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30%。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过半数并非差生,反而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有一个被家长多次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老师,我们家孩子从小就很乖,又听话,有礼貌,又懂事,为什么现在会得抑郁症,我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现实看起来有些残酷,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多学生确出现心理和学习障碍,甚不能上学,迫使我们不断反思:到底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反思一:难道是家长和老师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或是孩子的心灵太脆弱?
下面是我接待过的几个不能上学的案例,可能觉得奇异,但都是真人真事:
1、不上学,起因竟然是被班主任吓到?
新学期开始,一位高一女生的班主任在班上严厉批评了全班同学“吵闹“的课堂氛围,这位女生当时感觉被老师“吓到了”,觉得班主任“冷血无情”、“没人性”,导致这位女生开始极度讨厌班主任。每天上学都很难受,对班主任教的学科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三个月后感觉在学校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然后就不想上学了,行成“抑郁症”……
2、不上学,原因竟然是不会叠被子?
初一女生杨某,从小没有自己叠过被子,上初中开始住宿。每天早起后,其他同学都叠被子收拾好出门了,但是她不会叠拖在那里,宿管阿姨催她赶紧出去,她感到很焦虑,一想到没有叠完被子,会被扣分,她的焦虑迅速升高,然后想到有可能会迟到,老师可能会批评自己,一种委屈的感觉涌上心头,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从此,杨某每天睡觉时就担心第二天不会叠被子及其后果,一个月后就得了“焦虑症”,不能上学了……
3、不上学,竟然只是因为不能完成背诵?
初三学生刘某,听到英语老师说:“期中考试你们要重视,这个考试对你们中考很重要。”他听完这句话,心里就产生一种焦急情绪。他想快点把英语单词背完,但是越想快一点,就越紧张,回家后背到凌晨两三点钟还没背完。
第二天课堂抽查单词的时候,他心跳加速,心里念叨:“保佑不要抽到我”。每天英语老师都要抽背英语单词,因此他感觉每天上英语课都很焦虑,他难过的告诉我:“每天上英语课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煎熬”。一个月后,早上爸妈怎么喊他都起不了床,后来就开始不上学了,爸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为“中度抑郁”......
4、不上学,竟然是因为别人说她“笨”
一位高中女生,有一次向同桌请教一道数学题,同桌解释了两遍,她还没理解,同桌就说:“你怎么那么笨?”她听到,脸色一沉,之后一直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每次一遇到不会的题,她就感到紧张,感觉总有人在说她很笨。两个月后,在学校越呆越难受,最后不能去上学了。
现在很多人患心理疾病,往往不是因为那些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而是因为现实中在常人看来“很简单”、“很平常”的问题。
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心理都非常脆弱,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吃过苦?或者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不够“严厉”?
但是有些家长确实给孩子吃过苦,也对孩子管教的比较“严厉”,为什么不起作用?
反思二:“严厉”和“严格”不是一回事
我们还是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来一起研究:
1、“严厉”管教出“懒惰”
有一位男孩王某,从小喜欢睡懒觉,现在上小学五年级,爸爸觉得必须要让他早起,于是每天叫他起床。每当这时候,王某就会发脾气,爸爸严厉训斥他,他越发跟爸爸对抗,冲爸爸大吼大叫。爸爸这时更生气了,就把王某打一顿,闹到后来孩子再也不听爸爸的话。爸爸对我感慨:“这个孩子惰性太大,哄他、打他我都试过了,都没用”。
爸爸试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效果,也就没有再去管孩子早起的事情了。最后王某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经常迟到,并且特别懒惰,不喜欢服从上级命令。有一次跟上级闹矛盾了,就在家里不出门,从此不想去上班了。
只有“严厉”,孩子最终不能成长起来。
2、“严格”方能成才
另一位学生李某,爸爸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让他坚持早起的习惯。开始的时候,每次早上7:30叫他,他会赖床,爸爸不打不骂,情绪平和。过几分钟再来叫,掀开李某的被子,他会发脾气,爸爸依然不打不骂,只是去客厅把电视声音调高,让他无法安稳睡觉。终于,李某被吵的实在睡不着了,他很烦躁的起来,想要发火抱怨,确看到爸爸平和而坚定的说:“去刷牙洗脸吧,准备吃早餐了。”李某看到爸爸这种态度,他觉得发脾气也没意思,烦躁的火气自然消散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末爸爸也是坚持让李某早起。李某愤愤地对爸爸说:“为什么别的小孩都可以周末睡懒觉,我就不行?”爸爸说:“因为早起是一种习惯,每天都不能偷懒。”后来上初高中、大学,即便是在寒暑假爸爸依然叫李某早起。大学毕业后,李某已工作几年,春节回家,爸爸依然叫他早起,他抱怨:“我只要在家里,爸爸就不让我睡懒觉。他对我太严格了。”
这位爸爸的意志力非常强大,每次孩子发脾气,爸爸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急不躁,耐心让孩子早起。
李某告诉我,之前十几年他一直很讨厌爸爸叫他早起。有趣的是后来在工作期间,他发现自己每次上班都能比别人提前半小时到。而且每天早晨都是精力充沛,反观其他同事却是经常迟到,并且一大早就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直到这时,他才发现爸爸从小给自己培养的早起习惯多么有意义。
后来他正是凭借这种早起、勤劳、吃苦的个性,经过一番积累后自己出来创业,至今也称得上小有所成。
我们能够看出,李某的爸爸是一个有智慧的爸爸。他教育孩子时有原则、有耐心,“严格”而不“严厉”。
“严格”是指对孩子要有正确的、高标准的要求。“严厉”是指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态度等行为。对孩子“严格“的时候,须当”温柔而坚定“,且有足够的耐心。
我们的深入分析:教育也应治“未病”
出了问题再来教育孩子,已属下乘。最佳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教育,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期间做好预防,不要出现严重问题。正如扁鹊所说:最有智慧的不是治“已病”,而是要治“未病”。
现在有很多家长认同孩子从小应该要“快乐成长”、“顺其自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比较宽纵、甚至有些达到不管不顾。直到上初高中,出现严重问题才着急,四处求救,那时候已是“积重难返”,不是打一顿、骂一顿就管用了。
早期缺失很多“严格”,长大后再遇到问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想要“补救”,工程量会把家长吓倒!从我接待的来访家庭来看,这些家长们普遍都已被“孩子的问题”折磨的心力憔悴、精疲力尽。
我们的总结:科学的教育应当是从小给孩子培养对未来有益的因素
家长要学习应当培养哪些因素,怎样培养,以及这些因素跟将来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优秀的、科学的部分正是培养出精英和天才的最佳营养!其中蕴含的优秀因素包括:乐观、屡败屡战、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艰苦奋斗、胸怀天下、以苦为乐、志向远大.....
历代贤人对这些优秀因素做了许多系统的总结,以“XX家训”的形式传承下来。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今天我们开设“家训班”,带领大家一同研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家长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获益,吸收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因素,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颜氏家训》线下班试听课程
时间:7月5日星期日19:30—21:00。
地址:阳明心苑
名额有限,请扫码报名
辅导老师:
周伟良老师,正意元认知心理干预中心总经理/阳明心苑上梅林学堂堂主。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第三期研修生。6年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厌学、偏科、分心、考试焦虑、失眠、自卑、浮躁等心理问题。
曾著文章:《用元认知技术塑造“宁静致远“性格—一个高一学生的干预》、《用元认知12天把”项羽“干预成为”刘邦“》、《从”急切浮躁“走向”从容稳重“—一例高中生”翻天覆地“的性格塑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