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如何化解中国父母的焦虑
1
没有比父母更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植于心,刻骨铭心,难以磨灭。如果父母着急、失望、焦虑,孩子便会不知所措。孩子为了适应父母,会做出各种调整、变通、应对,当孩子怎么做都无法满足父母,孩子就会走向教化的反面,撒谎、欺骗、叛逆等等,甚至走向极端,都有可能。
没有比家庭更好的学校,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天空,是爱的港湾,更是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的庇护所,是孩子的天堂。如果家庭不安宁,大人们用焦虑、权威、拳头把天堂变成地狱,孩子为了适应环境,就会学习到魔鬼的本领。
2
古话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总是担心这个,惦记那个。
实际上,孩子自有通天路。
关键是父母要管好自己的“可怜心”。
倘若是父母怕输,所以逼着孩子奔跑。
而孩子负累太多,体力不支,心力不足,必然会有疲累的时候。
孩子跑不动,跑不赢,未能达成父母的心愿,父母的【可怜心】便会失望。
失望的后果是焦虑,焦虑的后果是不安。
父母焦虑不安,孩子便不得安宁。
家庭便不得安生,极端情况往往在此时出现。
家长因为不能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所以努力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每个孩子都有TA自己的样子。
花、草、树木各有风采,飞禽走兽各有生路。
其实普通人才最不普通。
人生一百年,看似长,实则短。
人生在世虽然不能离开功名利禄,但终极心境显然不是对功名利禄的拥有,而是善终。急于求成者多不能,工于心计者更不能,而普通人多能善终!
何谓善终?功成身退,无疾而终。
3
一棵树,要生长,最重要的是不能随便乱动。
若要今天移到这里,明天移到那里,枯萎只是迟早的事儿;
若是今天一桶猛灌,明天一顿狠削,残败只是迟早的事儿;
道家讲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要乱动。
儒家讲有为,并非胡乱作,而是做该做的。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不要乱动,还是要动作,只不过是要做该做的,不该做的不做。
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最该做的事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还说:“牵着蜗牛去散步”。
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上,在恰当不过。
父母最该做的事是保证孩子品行端正,而不是考试成绩。
父母最该做的事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而不是名列前茅。
孩子考试成绩如何,能否名列前茅,既与孩子的天赋有关,更与孩子能否有个安宁舒展的生存环境有关,而这些都取决于父母、家庭。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名次退步的时候,或许正是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假使父母此时焦虑不安,孩子便会惊慌失措。如果父母推心置腹,与孩子一起找问题、捉虫子,保持耐心,给他鼓励,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现实中,作为父母一方的常规动作通常都是:批评、数落、指责、迁怒、翻陈年旧帐、碎碎念,念的次数多了,恨铁不成钢,便随时触发,开始羞辱、殴打……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无论孩子出现多么糟糕的状况,切记,不要把责任推给任何人,向自己要答案!做父亲的不能把问题推给母亲,做母亲的不能把问题推给父亲,父母更不应该把问题推给学校、社会,唯有这样才是直面问题,才能彻根彻底解决问题,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若明白如此,则应当知道,唯有:
回向原点,远离说教;
回向原点,拒绝外求;
回向原点,做好自己;
回向原点,释放焦虑。
回向原点,做好父母该做的,陪伴天使慢慢长大,不要缺位,也不要越位,只有孩子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父母才算大功告成。
盘古子
2020年11月5日
——————————以下转载内容—————————
家庭教育:中国父母的焦虑,你能懂?
2019-08-05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视
导读:近期在网络上疯传了这样一则消息,暑假期间有位家长花费半年工资,给孩子报11个暑假班。这位家长说:“我大半年的工资,都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了。”原来,她给今年下半年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报了一大堆暑假班,包括11个培训班和2个夏令营,共计花费5.7万元,相当于她大半年的工资...在此,长沙新东方网整理了一些家庭教育相关的内容,以供参考和学习。中国父母的焦虑,你们能懂吗?
父母给孩子报
11个补习班
这位妈给女儿制定的暑期计划表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11个培训班,包括语文3个、数学3个、英语1个、科学1个、编程1个、书法1个,以及游泳1个。2个夏令营,一个是国学夏令营,另一个是国际夏令营。在时间安排上,从孩子期末考试结束,一直持续到8月29日,全程无空当。
有其他家长问这位妈妈,“暑假班安排得这么满,孩子忙得过来吗?”
“还好吧。我看周围的孩子,个个都排得超级满的。”这位妈妈说:“小孩子嘛,如果不给她安排好,她就会看电视、玩游戏,还不如去培训班学点东西。”
“语文、数学为什么都要一口气报3个培训班?”对于我们的疑惑,这位妈妈解释说:“经过我反复对比研究发现,几个班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我全都报了,希望孩子可以补得更全面些。”
这位妈妈还说:“我每年最怕过暑假了。哎,现在买东西都不敢买贵点的了。每次买东西时第一反应都是先换算成孩子的课时费,看看是不是划算。”“给孩子报暑假班花费那么多钱,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必要吗?”
对此,这位妈妈无奈地说:“现在没有家长不给孩子报暑假班的吧。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你不上的话,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而且感觉周围的学霸太多了,一比就觉得孩子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所以暑假必须要报培训班。”
不是孩子输不起
而是父母害怕输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虽然如此,但中国父母依然担心自己做的不够。
我们害怕孩子长得没有别人家孩子高,成绩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才艺没有别人家孩子多……会输,会落后。于是把这种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也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承受那份重量。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焦虑,实际上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输。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和对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花费大把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惜代价送孩子上好学校,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强迫孩子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做某件事时,还不忘对孩子苦口婆心地说上一句:“我是为了你好!”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正是这种焦虑,让无数家长和孩子都处于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式父母焦虑,正在毁掉下一代。
去年,曾与邓丽君齐名的香港女歌手陈美玲在网上又火了。现年61岁的她,在退隐歌坛30年后,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过,她这次是以妈妈的身份。她先后把3个儿子都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
最近,陈美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陈美玲在视频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点,都让很多父母瞠目结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这种教育理念和大多数中国父母完全背道而驰。
我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花费巨额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拼尽全力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这足以体现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很有可能会毁掉我们的孩子。有人说,当中国孩子太累了!练舞时写作业、上学路上写作业、打点滴时写作业、别人在冲刺,他们在写“冲刺”。孩子因为学习压力、作业问题而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
家长的用力过猛,可能毁掉的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一生。
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父母要做到不焦虑,似乎真的很难。
学校和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着,家长被老师压迫着,孩子被家长压迫着,一环套一环。最终孩子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不堪重负,出现厌学、抑郁,甚至选择死亡。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受伤的孩子,最终三败俱伤。但伤的最重的是孩子,也只会是孩子。孩子有选择吗?没有!他只能默默地承受,或者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比如自杀、轻生。
所以,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父母如果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觉醒,那么最终受牵累的只会是孩子。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过上理想的生活。这个愿望是最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当然能够理解,但现实是: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
毕竟,在社会中,普通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特别优秀的人只占一小部分。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当孩子学业不出色时,他们就觉得孩子这辈子都完了。
于是他们焦虑不安,花费巨额补课费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拼尽全力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如何缓解?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坦然接受孩子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为普通人并不意味着孩子这辈子就完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和快乐,只要那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
最后,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有一颗平常心,有勇气对孩子说:孩子,无论你是否优秀,我都会永远爱你。希望你活成你自己,健康快乐,拥有平凡的人生和平淡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欢迎家长一起探讨、关注这个话题,可以留言。
也可以加老师微信沟通(注明:原点位育):
静子老师:18501703586
乔老师:1324986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