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王阳明谪居龙场遗迹考录——王路平

发布日期:2023-05-05 18:48:37浏览次数:1068次

kaolu1.jpg


王阳明(1472- 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时,因上疏营教南京科道员戴铣等,被宦官刘瑾陷害,廷杖四十下狱,同年十二月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1508) 三月,王阳明到达龙场驿,正德五年(1510) 初离开龙场,谪居龙场达三个年头两年多时间。王阳明谪居龙场时悟出了心学要旨,为其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巨大,其离去后在龙场留下很多遗迹遗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考察的结果,对王阳明谪居龙场的住地、讲舍、文物及其弟子、后人所建的祠堂等遗迹作一系列考述,以供王学研究者参考。


一、玩易窝


王阳明于正德三年三月到达谪所贵州龙场驿。龙场驿在今贵阳市西北八十来华里的修文县城内,开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为贵州彝族土司奢香夫人所设,时奢香为了效忠明太祖,设龙场、陆广、谷里、水西、西溪、金鸡、阁鸦、归化、毕节九驿,打通了贵州至湖南、四川、云南的道路。“驿”就是供递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暂住、换马的处所。龙场驿在九驿中规模较小,仅设“驿丞一名, 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值王阳明来时仍地处荒僻,属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宣慰使的辖区,周围居住的大多是彝、苗、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阳明全集●年谱》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魎,蛊毒瘴疠。与居夷人快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故阳明初到龙场,言语不通,虽为驿丞,而身为谪官,不能居住驿站,只好到驿站南二里的吴家湾与毛栗园之间的小孤山下搭了一间草庵栖身。王阳明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中对此曾描述:“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防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灏响朝湍,深林凝暮色。群獠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阳明全集》卷十九)


小孤山下有一岩洞,高丈许,宽约六平方丈,可容百人,阳明初至龙场,即常在洞中读《易》,因名之日“玩易窝”。《修文县志●古迹志》载:“城南里许有玩易窝,昔阳明子谪居龙场时读《易》处。夫洞穴多生于深山穷谷间,而此窝独生于旷野平原,且不生于僻壞穷乡而偏生于半城半乡之地。他则低湿晦暗,此则千燥空明又邻近人家,鸡犬之声相闻,亦颇不孤寂,无惑乎阳明子不住栖霞之古洞而读《易》独于此处玩焉。”玩易窝东有清秀挺拔的天马峰,南有三足鼎峙的三足山,东南临巍然耸立之九层坡。洞的近左有陶家龙潭,碧波粼粼,唯此洞穴却无滴水,干燥空朗。故阳明择此洞而玩易其中决非偶然。何谓“玩易”?王阳明《玩易窝记》云:“阳明之子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阿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日: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日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阳明全集》卷二十三)清雍正年间修文县教谕王观(字宾元,号墨叟)《访王文成玩易窝》诗云:“黔中自古称蛮方,靡莫罗施俗悍强。聒舌侏倩或日陋,谁人来与破天荒。忆自文成谪于此,何陋名轩聊寄止。寻得一窝幽且深,日坐其中玩义理。豁然一旦悟良知,近取诸身自得师。灵光一点谁独昧,爰设科条化鲁痴。闻几负笈从游众,一片春光咸与共。畴谓苗顽亶不聪,焚童也解听后诵。当日亲侍五栗翁,私淑又有孙文恭。接踵连翩相继续,黔疆从此昌儒宗。迄今人文视中土,文教渊源思出处。龙场小憩访遗踪,却忆投荒泪如雨。”(《修文县志●古迹志》)


旧时玩易窝洞口藤蔓满布,蜿蜒丛生。洞顶有石刻“阳明小洞”,并镌有明隆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手书的“玩易窝”三字,有民国三十七年贵阳市市长何辑五手书的“阳明玩易窝”的石碑,以及阳明《玩易窝记>的刻石。洞口上建有一六角小亭。《修文县志●古迹志》云:“玩易窝在城南二里,石上镌有‘阳明玩易窝’五字,洞口有‘阳明小洞’四字,洞中空广可坐百人。王文成有《玩易窝记》,虽经刻石,已多剥落。”民国后期,由于风雨侵蚀,玩易窝所有题刻已经剥落,六角亭已毁。时贵州省议员雷超瀛(字伯英)有《游玩易窝有感》诗云:“岩穴生成小洞天,阳明玩易得真诠。忍见满地多荆棘,除却烟尘取卸肩。”(《修文县志●古迹志》)可见当时此洞附近已是满地荆棘了。“文革”时期,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此洞被毁,面目全非,只留下洞迹罢了。1981年,笔者曾与贵州师范大学刘宗碧先生等寻访王阳明遗迹,得到当地农民指点,找到“阳明玩易窝”石碑,惜已断为二截,我们用水泥补好,移往龙岗山阳明洞存放。现此碑已立在龙岗山间,供人观赏。


二、龙岗山阳明洞


龙岗山,又名栖霞山,在修文县城东北三里处。路家河(又名绿嘉河)沿龙岗山北麓而流,河上有一座五孔古桥,据传是王阳明谪居时召集乡民所建,故今名阳明桥。龙岗山山势不高,隆起于一片田畴之中,总面积7万平方米。山上有阳明洞、阿陋轩、君子亭、宾阳堂、龙岗书院讲堂等王阳明的遗物和文物。如今,龙岗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已将亭堂楼阁修茸整肃,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阳明洞在龙岗山半腰,原名“东洞”。王阳明因小孤山下的草庵不能遮蔽风雨,又移到离驿站不远处的一座小孤山洞穴中居住。《阳明小洞天》诗,第一首云:“古洞瑀閟荒僻,虚设疑相待。披莱历风磴,移居喜幽垲。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芎窒旋薰塞,夷坎仍酒扫。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当听到童仆们互相议论,“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时,他在第三首中写道:“我闻莞尔笑,周虑愧尔言。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冱极阳内伏,石穴多冬喧。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岂无数尺根,轻裘吾不温。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阳明全集》卷十九)自王阳明称“阳明小洞天”后,后人皆称此洞为“阳明洞”。明曹学全《贵州名胜志》载:“龙岗在司(按:贵州宣慰司,即今贵阳市)北五十五里龙场驿,有东洞,王守仁辟之改名“阳明洞天”。乾隆《贵州通志》载:“阳明洞在龙岗山丰岩下,高厂深广,各二、三丈,顶石如凿,旧名东洞,明王守仁谪居龙场游息其中,更名阳明小洞天,书于石嵌洞中。”民国《修文县志》:“阳明洞---旧名东洞,明王文成谪居龙场游息其间,更名阳明小洞天。洞左有手植柏二株,左巅有文昌阁,已圮。洞口刻有明安贵荣(按:应为安国亨)书‘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清道光间知县庞霖书‘奇境’二字。右侧别一洞口有明万历间云南参政罗汝芳书‘阳明别洞’四字,俱大径尺,其它镌刻题咏,指不胜数。”阳明洞口奇敞,宽约一丈,有一怪石立于洞口处,形如狮子。洞口周围苔痕苍绿,滕萝四布,右上方岩壁上有明隆庆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阳明先生遗爱处”七个大字石刻,字径盈尺,苍劲雄浑。右边洞壁上为清道光十年春修文知县庞霖所题的“奇境”二字。洞口的左边端有明御史冯晋卿立的王阳明祠碑石。洞内宽广明亮,洞高4米,深20米,最宽处10余米,面积20余平方米,可容百人。洞顶钟乳石累累下垂,千姿百态,有的象石鼓,有的如巨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似含苞待放的莲花。在洞中深行4米,左侧有一个2米宽,1.6米高,长2米的小石窟,这就是当年王阳明的栖身石床。王阳明曾赋诗云:“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薛春应遍石床。”(《龙岗漫兴》之五,《阳明全集》卷十九)右边石壁下面曾有一小洞,传说可以通到修文南门外的玩易窝去,惜洞已被泥土填塞。再深行走,洞愈窄,可通后山。


大洞左侧不远别有一洞,洞口有明万历五年夏云南左参政罗汝芳题镌“阳明别洞”四字,笔势遭劲挺拔。洞顶刻有“小洞天”三字,系清云贵总督李星源的手迹。洞内有石凳石桌,不假修凿,自然生成。别洞与大洞玲珑相通,连为一体。洞外平台的右端,有二株王阳明亲手种植的柏树,现已有30多米高,老干参天,粗壮挺拔,山风徐来,茂叶哗然。


王阳明将龙岗山东洞改为阳明小洞天,乃是以此寄托对浙江绍兴阳明洞的思念之情。康熙《会稽县志》载:“[阳明]洞是一巨石,中有罅,在会稽山龙瑞宫旁。旧经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也。《龟山白玉经》: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仙圣人都会之所。据此,阳明洞天不止龙瑞宫之一石矣。其后王文成为刑部主事时以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年(按:实近一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其谪居龙场也,尝名其洞为小阳明洞天,以寄思云。”王阳明在龙岗山阳明洞中安居后,亲自砍柴、挑水、种地,虽然劳累,心情却感到轻松自如。其《龙岗漫兴》之一写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紇诵止言游。”之三写道:“路僻官卑病益闲,空林惟听鸟间关。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用世谩怀伊尹耻,思家独切老莱斑。梦魂兼喜无余事,只在耶溪舜水湾。”(《阳明全集》卷十九)又《夏日邀阳明小洞天喜诸生偕集偶用唐韵》诗云:“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绝粮每自嗟尼父,愠见还时有仲由。云里高崖微入暑,石间寒溜已含秋。他年故国怀诸友,魂梦还须到水头。” (《阳明全集》卷二十九)


王阳明在阳明洞中,“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乃为石槨,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酒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王阳明年谱》,《阳明全集》 卷三十二)王阳明在阳明洞中终日端居澄默,胸中酒然,扫除得失、荣辱、生死对意志的干扰,忘掉疾病、夷狄的忧患,保持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格除心中之物即得失、荣辱、生死等的牵累。他认为,此即圣人的境界。而这样的圣人,是人人可做的。他后来在《传习录》中总结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其格物之功,只在己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行,便自有担当了。”(《阳明全集》卷三)由此阳明洞中之悟,奠定了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础。


三、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


王阳明在阳明洞内居有数月,当地苗彝群众见王阳明居处阴湿幽暗,即在洞口边给他构筑了几间木板屋。王阳明依据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语意,把木板屋分别命名为“何陋轩”、“君子亭”,又据《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句,把朝东的一座建筑称作“宾阳堂”。


阳明洞右侧有一幢庑殿顶梁架式翼角起翘、走廊式的四角小屋,即是何陋轩。轩依山而建,面阔三间,系清代建筑。明曹学全《贵州名胜志》云:王阳明居龙岗山内,“龙场民悯其阴湿,相与伐木,作室于丛棘之右,名曰何陋轩。”明代阿陋轩已圮,现存建筑系清乾隆年间贵州布政使陈家言等修建。《修文县志●古迹志》 载:“何陋轩,王文成谪龙场时建于龙岗,已圮。今建于龙岗阳明祠右。”王阳明《何陋轩记》云:“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忧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辩室奧,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阳明全集》卷二十三)显然,这里王阳明取孔子何陋之意,勉励自己积极向上,教化苗彝民众。王阳明离开龙场40年后,其龙场弟子陈宗鲁曾至龙岗山将《何陋轩记》染翰成碑,并作《歌何陋轩旁石碑》,表示对先师的尊重。轩内四壁嵌刻有清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黔抚乔用迁、知县许大纶等重新书录的阳明《玩易窝记》、《何陋轩记》 、《君子亭记》 、《宾阳堂记》等碑刻十四通。站在阿陋轩内,凭栏远眺,鹘没天低,青山一发,而近处则草色入帘,可听古松涛。


《修文县志●古迹志》“君子亭,王文成谪龙场时建于何陋轩之前,已圮。今就石岗阳明手植柏后,阳明祠左,建三楼亭一,层楼耸然,碧瓦飞甍,引人注目。亭前有河,宛如襟带,所谓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风物固自然也。”亭前立有道光年间云贵总督贺长龄书录的王阳明《君子亭记》石碑。何以亭名“君子”,王阳明《君子亭记》云:“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日君子。日: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阳明全集》卷二十三)原先亭的周围种有茂竹,王阳明认为竹有君子之德、操、时、容,故以君子名亭。这也是阳明的夫子自道。亭前有古梅一株,据说也是王阳明手植,如今虽经数百年风雨,仍显生机盎然。君子亭脚岩壁上刻有蒋介石第三次重游阳明洞时所题“知行合一”四个大字。民国年间省议员雷超瀛曾登君子亭楼,感而作《君子亭》诗二首:“竹本称君子,亭何与竹传?顾名原大雅,思义费钻研。操行须兼备,时衮勉勿愆。后先辉映否,我辈敢忘焉。“亭又名君子,仍存道四焉。虽云作杰构,亦足继前贤。竹影横窗瘦,梅香入座先。莫言游览地,思义悟真诠。”(《修文县志●古迹志》)


君子亭后有一小院落,幽静恬雅,即宾阳堂。院内有黄荆条树一株,虬结苍秀,兼有古藤缠绕,传亦为王阳明所手植。院之西首,现存吊脚楼硬山式穿斗梁的清代建筑三间。此院落即是昔王阳明迎宾会友之所。王阳明《宾阳堂记》云:“日宾阳,取《尧典》‘寅宾出日’之义,志向也。”阳明曾在堂内作“宾日之歌,日出而歌之,宾至而歌之。”歌曰:“日出东方,再拜稽首,人日予狂,匪日之寅,吾其息荒。东方日出,稽首再拜,人日予惫,匪日之爱,吾其荒息。其翳其嘈,其日惟霁,其响其雾,其日惟雨。勿忭其晌,倏焉以雾,勿谓终翳,或时其嘈。嘈其光矣,其光熙照,与尔偕作,与尔偕宜。倏其雾矣,或时以熙;或时以熙,孰知我悲。”(《阳明全集》卷二十三)


君子亭后有一小院落,幽静恬雅,即宾阳堂。院内有黄荆条树一株,虬结苍秀,兼有古藤缠绕,传亦为王阳明所手植。院之西首,现存吊脚楼硬山式穿斗梁的清代建筑三间。此院落即是昔王阳明迎宾会友之所。王阳明《宾阳堂记》云:“日宾阳,取《尧典》‘寅宾出日’之义,志向也。”阳明曾在堂内作“宾日之歌,日出而歌之,宾至而歌之。”歌曰:“日出东方,再拜稽首,人日予狂,匪日之寅,吾其怠荒。东方日出,稽首再拜,人日予惫,匪日之爱,吾其荒怠。其翳其聘,其日惟霁,其响其雾,其日惟雨。勿忭其晌,倏焉以雾,勿谓终翳,或时其嘴。喈其光矣,其光熙熙,与尔借作,与尔偕宜。倏其雾矣,或时以熙;或时以熙,孰知我悲。”(《阳明全集》卷二十三)


四、龙岗书院(王文成公祠)


龙岗山顶部,君子亭对面,即是王阳明首创的龙岗书院故址,明嘉靖时改为王阳明祠,清乾隆后为王文成公祠。现存四合院式建筑为清代重建,是龙岗山整个遗迹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最初,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授徒,是在阳明洞中,半年以后,秋季来临,苗彝乡民见阳明仍居阴湿洞穴中,便帮助他创建了龙岗书院、何陋轩等房舍。王阳明《五经臆说序》:“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坐石穴, 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日臆说。” (《阳明全集》卷二十二)可见从正德三年春至秋这七个月,阳明均居于阳明洞穴中。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载:“阳明洞,王文成守仁谲居龙场,游息其中,以讲学化夷”。可知阳明在龙场讲学授徒最早当在阳明洞中。“居久,夷人亦日来亲,狎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岗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据《龙冈新构》记载“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岗书院,其轩曰何陋。”(《阳明全集》卷十九)可知在苗彝乡民为阳明建龙岗书院、何陋轩等房舍前,阳明已有“诸生”。及至龙岗书院建成,王阳明应诸生之请而名之,并喜而赋诗两首,其一“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鑿幟蕉林条,小构自成趣。开窗入远峰,架扉山深树。墟寨俯透迤,竹木互蒙翳。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轮奂非致美,毋令易倾厂。”其二:“营茅乘田隙,洽旬始苟完。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低簷避松偃,疏土行竹根。勿翦墙下棘,束列因可藩。莫撷林间萝,蒙笼覆云轩。素缺农圃学,因兹得深论。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阳明全集》卷十九)


龙岗书院是王阳明亲手创建的第一个书院,又是王学最早的阐发讲坛,当时为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关于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学的盛况,据史料记载:“居职之暇, 训诲诸夷。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焉。”(嘉靖《贵州通志》)当时到龙岗书院听讲的学生,除附近苗彝乡民外,还有远至贵阳、龙里等周围府县的人士。王阳明在龙岗书院讲授之余,还不时同学生游山探洞,或赏月抚琴,或射壶请冥,饮酒吟啸,教学生活既严肃充实,又生动有趣。如他在《诸生来》一诗中写道:“简滞动罹咎,发幽得幸免。夷居虽异俗,野朴意所眷。思亲独疚心,疾优庸自遣。门生颇群集,樽學亦时展。讲习性所乐,记问复怀靦。林行或沿涧,洞游还陟谳。月榭坐鸣琴,云窗卧披卷。淡泊生道真,旷达匪荒宴。岂必鹿门栖,自得乃高践。”(《阳明全集》卷十九)有时门生携带佳羞美酒,远道来敬奉阳明,师生分席夜坐,举杯共饮,或沿溪赏月,或受邻翁招饮,别是一番情趣。阳明《诸生夜坐》诗中描绘了师生同乐的情景:“谪居澹虚寂,渺然怀同游。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草际见数骑,取径如相求。渐近识颜面,隔树停鸣驺。投辔雁鹜进,携植各有羞。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讲习有其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同上)在《诸生》中亦云:“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远步见深情,宁予有弗顾。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茚堂好同位。”(同上)虽在丛山峻岭之间,阳明也有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趣。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还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诸生问答》以及《教约》等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这一时期所收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陈宗鲁(一名文学)、汤碍(字伯元)和叶梧三人。叶梧事迹不传。《黔诗记略》 说“陈宗鲁、汤伯元亲炙文成,以开黔南学业”。据《黔记》记载,陈、汤二人一同从贵阳负籍去龙场向王阳明请学,共读于龙岗书院,“宗鲁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伯元得文成之正,具有吏治。”还有许多私淑弟子“莫著其姓名”,故阳明在龙场的门生弟子,名姓大多不可考。


龙岗书院在王阳明讲学龙场时盛极一时,但王阳明于正德五年离开龙场后不久即废。此后,虽经阳明弟子陈宗鲁一再奔走呼号,试图重修,终未如愿。明嘉靖三十年(1551) 巡按贵州监察御使赵锦,在龙岗书院原址创建阳明祠,阳明的门人罗洪先还为祠堂写了《龙场龙岗书院祠碑记》。据《王阳明年谱》附录载:“龙场旧有龙岗书院,师所手植也。至是锦建祠,三楹于书院北,旁翼两序,前为门,仍题“龙岗书院’,周垣缭之,奠师位于中堂,巡抚都御史张鹗翼、廉使张尧年、参政万虞恺、提学副使谢东山,共举祠祀。”(《阳明全集》


道光二十六年,巡抚乔用迁令知县许大纶刻王阳明诗文于石,嵌入祠内。次年知县甘雨施修葺,并增置祭田。以后经过多次增修,龙场王文成公桐才具规模,形成一四合院,包括正殿、东西配殿、元气亭等,一直保存至今。


乾隆五十年,知县秦睿重新倡修龙岗书院,因原址已建祠堂,遂择地改建书院于察院山之颠。同治十年,县令刘侣鹤变卖县城绝产修葺之,借作县署。光绪元年县署落成,书院又复其归。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实行所谓“新政”,知县曹沛霖,奉令改书院为修文县小学堂,直到解放。现为修文中学。


王文成公祠门口有清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所题石刻门联两副,其一:“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 文经武纬是全才。”其二:“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门厅内壁嵌有后人书录的王阳明居夷诗作石刻六块。祠内正殿卷棚下悬挂有“象山并峙”、“派启姚江、化启西南”、“化超退陬”四块金字巨匾。壁间立有王阳明亲书的《客座私祝》四块紫杉雕屏,系王阳明于嘉靖七年(1527) 在绍兴书撰,全文凡169字。此手迹系清光绪间传入贵州,其中第一面已毁失。殿内原有4米多高的王阳明香樟木雕像及精巧木龛,均毁于“文革时期"。现在的阳明塑像是根据余姚《王氏家谱》的画像重塑的,神态倒也逼真。正殿对面为元气亭,内有清光绪间临武李崇唆书写的“培养元气”大匾悬挂。左右两厢是二层楼的配殿。右侧楼上厢房,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 1941年5月),张学良将军曾被软禁于此。配殿边有一石碑《龙岗书院讲堂题额后跋》,其中说到:“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岗始也;龙岗之有书院,自王阳明先生始也”。王阳明不仅首创龙岗书院,向远近苗彝子弟传授儒学,还主讲贵阳的文明书院。道光《贵阳府志》载:“时守仁谪龙场驿丞,席书择州县子弟入文明书院,而以书敦请守仁主之。守仁即就书院,席书公余则往见论学,或至夜分,诸生环而观听者以数百。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


五、三人坟


三人坟在距修文县城西北20里的场坝乡境内的蜈蚣坡麓。坟冢用石块和土坯堆砌,死者姓、籍不明,唯有离坟冢左侧50公尺处立有2米多高的石碑一通,镌刻王阳明之《瘗旅文》。乾隆《贵州通志》载:“吴公坡, 在修文城西二十里,明王守仁《痤旅文》处有碑记。”据阳明《瘗旅文》云:“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然后供上一只鸡、三碗饭,“嗟吁涕夷”向死者祭告。这个小官吏与阳明非亲非故,阳明为何要祭他?因为阳明与他的处境相同,也是北来到这万山丛中度之人。小官吏倒毙的地方,也正是阳明生活的地方。小官吏的悲惨命运随时可能加到阳明身上。他作《瘗旅文》既是为因五斗之俸而葬身荒山者的哭歌,又是对自身遭受贬谪的忧愤。文中说: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以窜逐而来 此。日看重云共乡,游臣不逾下至。而今日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次其中,其能无死乎?”尔今已死,而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厉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威戚也。”于是不禁为之悲叹,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又想到自己远离乡土,“性命不可期”,说不定也会“死于兹”,于是惟愿已故吏目“率尔子仆来从余兮”,一同“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由此可见,祭小官吏其实是王阳明在为自己处境困厄而发悲愁的感慨。后人为纪念此事,将阳明《瘗旅文》刻于石碑上,立于蜈蚣坡山丫口的古驿道旁。从此,当地人俗称此地为“大碑丫口”。


清代前期,明代石碑已佚。乾隆八年(1743) ,修文县令王旨穀和东鲁孙谔重新筑墓立碑。民国《贵州通志》载:“《瘗旅文》碑在修文县城西二十里蜈蚣坡上,旧碑已佚。清乾隆重建。碑宽二尺七寸,高六尺五寸,共十六行,每行五十字正书。”时王旨穀和孙谔均有碑记刻于碑背。王旨穀碑记云:“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文》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卷轴间,真千古不可磨之文也。而吏目遂籍是以不泯,其子与仆俱死!呜呼!彼三人亦云幸矣。庚申春余选授修邑,即古龙场驿,文成公谪居之地也。抵任后即寻访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皆不可复识,惟龙岗书院遗址尚存,惜鞠为茂草。余请诸各宪重建,扩新之。距县城二十余里蜈蚣坡下,旅坟三口,即《瘗旅文》故处,猓女往往樵牧其间,岁久渐平,屡欲往视,未果。适署别驾孙公因公至修,偕余俱道经墓侧凭吊,不胜感慨。因命居民封其墓,周围各留空地,又不得侵占口[ ]勒石垂久。孙解囊捐金欣然对余日,必如是,庶可使遗泽不致久而湮,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孙谔碑记云:“癸亥秋日,会同王明府过蜈蚣坡,询三人墓,人无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拨藤,引导而至墓前,则荒烟蔓草,几莫能辨,久之不胜怆然。因与明府共谋,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 使后之吊者,得有所据。三人有知,当吟吾诗于青枫落日间也: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史书遗载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魂叫青枫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清嘉庆年间石碑倒毁后又重新补立。1968年,石碑被采断填了路基,三人坟亦于1988年12月被盜毁。


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还曾不辞辛劳地访观了陆广河畔优美的山光水色,写有《陆广晓发》一诗:“初日疃疃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阳明全集》卷十九)陆广位于修文县城西北50里的鸭池河畔,古为驿站,是贵阳经龙场驿去水西的必经通道。王阳明在诗中把陆广河畔的初日晓霞、老树残雪、白鸟驿路、青崖人家等优美景色描绘得色彩斑烂,历历如目。


总上考述可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遗迹与其他地方比较而言,具有时间较早、数量较多、保留较好,且相对集中的特点。当代日本治王学者志贺一朗先生所编著的《王阳明与湛甘泉的旧迹调查》一书,收集有关王阳明遗迹照片40帧,其中有关龙场遗迹的便有13帧。由此亦可见王阳明的遗迹,贵州龙场是一个重要地点,考察王阳明的遗迹,不可不考察贵州龙场。


kaolu2.p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