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心声】获取感官上的体验,并不是最好的人生目标
【分享人】:李念(深湾学堂堂主)
【共学学堂】:深湾学堂
【分享日期】:2018-11-12
【分享主题】:象山文集序,前半部分
【分享内容】: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原文要长一些,以上是本周二共学的前半部分。感悟点如下。
右1为李念
1,最根本的学问,旨在强化内心。
“圣人之学,心学也”。儒家的圣人之学,其本质就是参悟内心、管理内心、释放内心的学问(原文的“心学”应该不是指王阳明心学,虽然内容相当),一切的“省察克制”都是内心修炼的方法,也是内心圆满的过程。当我们死去后,我们所喜欢的一切事物都带不走,唯有内心可能继续存在。(盘子老师:这个?是指三不朽吗?若是,则加油!)人生就是灵魂的历练场。儒家还认为,内心真的强大了,一些想要的外物也都更有能力获得。因此要永远从内心找方法、找原因。世间的知识和道理,何其多!永生永世也学不完。但开始关注内心并坚持做精一的功夫,就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生命里获得无穷的力量和快乐。
2,克制感观欲望,修正习气,是强大之本。
人有三个同心圆的结构。由内而外是本性,物性和习性。本性即本心,蕴含天道良知,仁义理智,本自具足。这是人的共性。物性是上天赋予的个性,高矮胖瘦以及各种天赋的不同都源于此,如同“物“一样,石头有石头的属性,木头有木头的属性,每个人都具有根植于基因的不同的属性。习性就是成长过程后天养成的习惯和脾性,习性决定了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各种行为。比如早起、抽烟、小声说话、开快车等等,我们的大多数习惯都属于这一圈。(盘子老师:这段非常赞!王凤仪老先生的善人道思想体系里面有‘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的说法,可以互参!)
如果看不透这个生命本质,就会被最表层的感官牵着走。感官包含色声香味触法。试想一想,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加愉悦的感受、活得更舒服?而这个愉悦和舒服无一不是来自于以上六点,看着美、听着悦、闻着香、吃着爽、体感惬意、内心澎湃。其实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六尘(色声香味触发)相当于传感器——内心借此感知世界并(借肉体)和世界互动。我们的中枢不是感官系统,而是处于内核位置的“本心”。所以获取感官上的体验,并不是最好的人生目标。相反,克制感官上的欲望,修正我们的日常习惯,可以帮我们更容易地洞察本心、发掘天赋(我这样理解明心和见性),从而直抵根本,从而强大。
对于求其放心,我和盘子老师的理解看似不同其实一样。学问之道的“道”字,我理解包含“方法和目的”两方面,所以,人生在世,努力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旨在聚焦本心。在面临任何事情时,都能够从迷雾中把控本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即外在得到;己,即肉身沉浮),而明了“心若江海、浩瀚澎湃”。(盘子老师:看似不同好,关键是殊途同归!人未必能时刻照见太阳,但能知道太阳总在,只是要明了夜尽晓明、云散雾去即可!)
——关于李念——
那天国际广告公司CEO
兰州大学物理学专业
资深心性之学爱好者
阳明心苑线下学堂【深湾学堂】堂主
为阳明心苑设计VI体系及交付物
右2为李念
深湾学堂共学合影(右三为李念)
深湾学堂共学合影(左一为李念)
深湾学堂共学合影(右六为李念)
李念在福田学堂揭牌仪式上致辞
共学大合影(左一为李念)
共学大合影(右四为李念)
共学大合影(左五为李念)
深湾学堂揭牌仪式大合影(前排右五为李念)
右一为李念
度阴山老师心友见面会(右一为李念)
李念在阳明心苑品牌发布会上致辞
收藏阳明心苑独家出品的【惟精惟一】铁板阳明雕像留念(左二为李念)
盘子老师鹰潭商会讲学合影(右二为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