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改过要趁早!福田学堂共学《寄诸弟书》分享荟萃

发布日期:2018-08-02 08:01:58浏览次数:885次

chenzao1.jpg

福田学堂第18期共学合影


本次共学主题为《寄诸弟书》,共学学堂为【深圳福田学堂】,共收录4位心友的精彩分享和心友的点赞、点评,如下:



分享人:王绘喻


【分享日期】2018-7-27

【分享人】王绘喻

【分享主题】寄诸弟书

【分享内容】


很庆幸能有机会参与阳明先生心学福田班的学习,本次学习的主题是《寄诸弟书》,文章是阳明先生在赣州平叛流民暴乱期间,写给弟弟们的一封家书。书中讲述的核心在于“改过”,目的在于告诫弟弟们改过对于修心持道的意义,“精一”之功对于改过的必要性,以及即时开始的重要性,意在表达对弟弟们改过-修心的重视和告慰。


文中,阳明先生通过汤、孔等圣贤都会有过这件事情,告诉弟弟们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过,有过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及时改过,也只有及时觉察和改过,才能回到本心,而改过这件事情并不容易,是需要勇气、专注、恒心和持续努力的,汤、孔之所以是圣贤,不是因为他们和常人不同,而是他们有时时刻刻觉察和改过的功力。此外,文章也说到,人到年纪大的时候才开始改过的修行,会受到家庭、身体和精力影响,变得很难;而年轻人精神意气充足,未有各种限制和牵绊,是改过修行的黄金时段,所以告慰弟弟们,在改过得本心的路上,宜早不宜迟,得立即采取行为。


此外,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提到关于过、错、恶的理解与解读,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有一些思考,过、错、恶本身是一种程度上的加深,其实放眼四周,在生活中过、错、恶的外显行为并不少见,而这些外显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来自于对过的念头,如文章中阳明先生提到的,其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自己的过、错和恶,但关于在于是否能够从过的念头上进行自律和改过的修行,若人人能得此功力,相信现时的世界,会更美好。


以上即是我对于本篇文章粗浅的理解,欢迎各位指正。


chenzao2.jpg



分享人:张立强


【分享日期】2018-7-31

【分享人】张立强

【分享主题】寄诸弟书

【分享内容】


1、本文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之“改过”篇。


2、改过,什么是过、错、恶。


过,心里有坏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行动,没有造成不良后果;错,已经造成了坏的结果,后果不严重,可以视为错,严重的就是作恶。


我还有另外一个理解,无意的,可以理解为过或错,即使后果严重,也是大过大错。故意的,无论大小,都是作恶!


3、犯错正常,关键在于改。


古代的大圣大贤们都在说“想少犯些错误都做不到”或“花费那么大的精力也才能做到仅仅不犯大错而已”等谦虚的话,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些话来自我安慰,不能因为犯错不能避免就以为犯了错可以心安理得。关键在于改,犯错以后能自我省察,进行改过,甚至要避免犯错。要拥有诚心诚念才是是真正的改过,才能得到本心。


4、如何改过。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告诉我们需要战战兢兢的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律,需要用功精深,用心专一,需要诚恳地秉执中正之道。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告诉我们对不容易看到和不容易听到的地方要保持谨慎和恐惧,或通过戒慎恐惧的功夫达到不睹不闻的良知。


5、改过越早越好。


“习染既深,而后克之难也”、“人方少时,用力颇易”。


学习要趁早,趁着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的时候,趁着身家之累没有占据我们太多心思的时候,尽早立志勤学。


改过要趁早,等坏习惯根深蒂固的时候,履霜变成坚冰了,再改就会很难了。



分享人:陈千洪


【分享日期】2018-8-1 

【分享人】陈千洪 

【分享主题】寄诸弟书-改过 

【分享内容】        


上周四与心友们共学《寄诸弟书》,盘子老师作了深刻的解读,收获很大: 


1、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即得天理,即得良知。人孰无过?尧舜之心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改之为贵。


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是故人人皆具有良知、人人皆可致良知。是故人人皆可为尧舜。 


3、 立志成圣,走尧舜之道,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需执中用一,需“戒慎恐惧”,时时自见己过之功。时时改过去私欲就能唤醒我们本自具有的先天美好品德,就能存天理,就能致良知,所以王阳明才如此重视改过之功。 


4、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美好的品德,就有良好的人脉,有良好的人脉,就有丰富的资源,有丰富的资源,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5、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道,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德,有什么样的德,就有什么样的事业。所以要想走向人生的成功,趁早从事上、理上、念上改过,从心下功夫,提升心灵的品质,开发心灵的无穷宝藏。


chenzao3.jpg


分享人:周伟良


【分享日期】2018-8-1 

【分享人】周伟良 

【分享主题】寄诸弟书-改过 

【分享内容】


上周学改过篇章学习,收获很大。俊龙提到“为什么要改过?”当时我没有很在意,学完后的这几天我一直有在思考、观摩人们“改过”。我发现身边有些朋友的“改过”跟我的“改过”不一样。当我觉得自己工作不够勤奋、负责任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自责,希望改正。但是有些同事并不认为这是“过”,认为工作没有必要那么勤奋、负责。仔细思考后,我才发现,是我“立志”与别人不一样。曾国藩曾立志成为“圣贤”,所以对于自己的犯得过错,如:虚荣、虚伪、浮躁、无恒心等等都一一想要改正。但是芸芸众生却有很多人任由过错发生而不去改,他们是不知道吗?“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为什么人们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去改?还要经常用“自欺”来换得“心安”。皆因他们没有改过之动力!!!为什么要改过?正是因为自己要“立志”,所以要改过。立志不坚,则改过不勤!立志坚者,则不断的修身,以致达到自己的志向。


改过的力量是巨大的!圣人为什么为圣人,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如此完美,圣人跟我们平常人一样有贪嗔痴,也有恶念、恶行。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不断的改过修身,让自己的本心不断保持明亮。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改过呢?自古以来,改过的方法很多,例如袁了凡的功过表、富兰克林的十三项美德修炼表、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陶行知的改过四大项等等。但是很多人用了这些改过方法,经常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去。为什么坚持不下去?是因为其“心累”,越是改过感觉越累。为什么改过会越来越累?是因为他们的“改过”偏离了根本。现在的人改过都是从行为上去改,但却很少从念头上改。大脑明明不愿意去改过,却强迫自己改过,那么当然就累。


只有当念头的与行为一致的时候,才能“改过”。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诚其意”,只有意念真诚才有执行力。只有诚心诚意地去做一件事才能成功。但是现在的人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改过的方法上,却对“改过”的念头不够真诚。真正有效的改过是从念头上改,而不是从行为上改。当我没有自私的念头,怎么会做出自私的事情呢?元认知心理知识表征技术实验表明:人的地观念在大脑中表征得越是清晰、牢固,人的执行力就越强。就像改过这个观念在大脑里表征的越是清晰,牢固,人就越容易做到改过。这就是“诚其意”,所以王阳明提出的改过方法、儒家提倡的“至诚之道”、“诚其意”都是科学的,对人的行为改变是有巨大的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诚其意”呢?王阳明认为只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这样才能够做到“自见己过而改之”。现代人就是对自身缺乏了敬畏,所以做事情很任性、犯得错误不想改。因为缺乏敬畏感、缺乏责任感,人就容易浮躁、焦虑。没有敬畏感、责任感,人就容易产生各种欲望,杂念丛生。人就“难诚其意”,所以改过不要从改过方法上多下功夫,而应该在“戒慎恐惧”上多下功夫!因为“心”才是根本,只有通过“戒慎恐惧、惟精惟一”的功夫使内心光明,人才具有强大的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