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前方高能,请去掉分别心(共4篇)

发布日期:2019-03-01 07:46:59浏览次数:901次

gaoneng1.jpg


【分享人】肖琳宏

【日期】2019/02/26

【地点】阳明心苑裕安学堂

【主题】书中天阁勉诸生


文中阳明先生比喻尽管生命力再旺盛的植物,被太阳暴晒一天再冰冻十天,也会迅速死亡。就好比三分钟热度是如今越来越多人的通病,面对学习刚开始总是热情高涨,但就是坚持不下去,自然就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可没有坚持的心是不能真正学到东西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叫坚持,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不叫坚持,自欺欺人不叫坚持。其实不用发愁,定下目标,埋头去做就是了,坚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在学习上除了坚持,还得端正自己的态度,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因为人在知之甚少时,往往越固执,越争强好胜。在学习过程中姿态要低调谦和,即便是意见与他人不合,也要做到以诚待人,保持自身的涵养和风度,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集体的力量也是远远大于个人的。共学要像藤蔓一样,温柔地交织,无限地生长。(盘子老师点评:在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会是一颗什么样的心,才能说出这么美好的话来!像是在读泰戈尔、徐志摩……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的、功利的、紧张的,但共学不是这样子的,你只需要尽性情的参与,放空自己,放低心态,做好接纳不同的准备,打开心扉,然后,然后就交给现场!没有偏见,只有现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心交织,感受无限,万物生长!)


gaoneng2.jpg


【分享人】张墨缘

【分享日期】2019.2.25

【共学地点】裕安学堂

【分享内容】《书中天阁勉诸生》


最初认为做功夫一定要持之以恒,后来发现持之以恒其本身就是一种功夫。“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学习是无止境的,而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求得真知。就如同心学,本身并不是一种附加的知识技能,只是一种向内求的功夫,需要时时的反观内省,需要不断的砥砺切磋。如果仅仅认为学习一篇文章,或是读一本书就够了,那就没有了它本身的意义。我认为在心学中最快乐的,最有收获的,就是能够持之以恒每周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前辈一起学习,在共通的交流学习中找到自己。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抱着积极的态度开始,却很少有能善始善终。那如何才能善始善终。这就要回到最初的立志,只有立了志,才有方向目标,才有决心。除此之外,就是文中所说,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一颗谦逊的心,要从容涵育,相感以诚。还要学用相长,边学边用,把学习内化为一种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最后就是将功夫用对地方,很多人比悟性、灵性,而不比韧性,耐力,于是便用错了功夫。(盘子老师:我们总羡慕一个人的高明,而不明白,人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对于不同/不能的坚持!所以其可以看见与众不同,能做出人所不能!老子《道德经》云:天下大事成于细,天下难事成于易。对于事功来说,最笨的功夫就是最好的捷径!最简单的办法做彻底,就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大道至简,不过如此!修行更如是!然而,笨办法,总是受众人讥笑,简单的办法,总是为众人唾弃。你如何能够不顾一切,做到““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一颗谦逊的心,要从容涵育,相感以诚”?你若是不懂,欢迎来赫赫有名的裕安学堂,与墨缘及众同道切磋精进!)


盘子老师:以上两篇美文道出共学真意,足见阳明真心,亦可知我之所以倡导共建共学的缘由!期待更多仁人志士与我等一起,共建共学,共倡圣学!



——温馨提示——


前方高能,请去掉分别心!

【不确定你能看懂,也不要怀疑自己!因为通常看不懂是正常的,看懂是不正常的!】


gaoneng3.jpg


分享人】陈千洪

【共学日期】2019-1-24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下(210)

【分享内容】         


动静一体,体用一源,静时存天理,动时循天理,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应事接物时也有存心养性的功夫,空空静静时也有民胞物与的功夫,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时时处处,胸中都是廓然大公,万物一体。


明白了这个道理,儒家和佛教的区别就非常清楚了:


儒释打坐都追求静,而释追求的不是在生活当中运用,是追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追求进入涅槃。可以说,两者的目的不一样。尽管两者修行的方式、方法、途径都很相似,但是两家通过修行要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


儒家的目的是入世,佛教的目的是出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所以王阳明才说“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那个微妙的区别就自然看明白了。总之,修行应避免"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喜静厌动的情况。



【分享人】马静

【共学日期】2019-2-21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之黄直录

【分享内容】


这次主要围绕动静合一这一中心展开,阐明了儒家与佛家的根本区别,感觉受益颇深。


佛家讲究任何时候都彻底的断舍离,追求身心皆静,万物皆空,众生无相,抛却一切的妄念欲念甚至是人性本能,包括吃饭睡觉生子等,所以会出世、会坐禅、闭关、辟谷等。


而儒家则讲究不论身处动或是静,心都是宁静的心安理得的,所以就需要世上练,入世,大隐隐于市,且没有必要非要舍弃人性本能的需要了。只要追随那颗心安理得良知光明的心,遇事顺势而为顺心而行就能做到内心宁静、无分动静了。


gaoneng4.jpg


gaoneng5.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