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像“光”一样的人
【分享人】王莉君
【分享日期】2019.6.28
【共学地点】裕安学堂
【分享内容】《陈九川录》十七、十八
第一段原文概述:
这一篇第一部分是九川要跟先生分别之际留的诗句,以及先生的回答。九川的诗句中提到良知本就是人人生而有之,是每个人的“根”,无需去外求,得到良知。就是因为人人皆有良知,所以好恶就会由良知本体发用。
启示:我想到现在的社会,尤其是经历过QQ、微信、淘宝整个发展历程的80末、90后的我们,从小被外界的高信息化充斥着,一直在外求。数理化成绩上不去,就去课外班补习;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一再更换;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试图通过玩乐来改变;甚至被男朋友伤害了就去换一个新的。我们不断在寻求改变,外在的改变。然而轮回一直存在,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外求而逐渐消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几乎忘记该向内看。
对我而言,我依然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浮躁、多情绪、对抗心理伴随我成长。当我过多的把希望寄托于外在的人和物,往往经过短暂的愉悦之后,就又会回到无尽的迷惘。我早已忘记我的良知在妙合当时已经种在心中。我不必去求菩萨保佑,不必求身边的人不要离开,只需要时时存养天理,心即理,时时存养我的心,我的良知。
最近半年来,我阅读了一小部分书籍,也慢慢从“被身边的事推着我向前走”到“我来决定我该去做什么”。人生也许必定要经历一个从对自己没有认识,到持有一套哲学体系去活的过程吧。
插曲:
其实自从立志之后,当我知道立志是立下终身成为圣人、贤人的坚卓之志的路上努力之后,之前所有认知就好像一个点被抓住一下子提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三维体系,全然通透。我想做一个像“光”一样的人。“圣人、贤人”不就是光吗?所以,去人欲存天理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成为一个圣人,一个贤人吗?成为一个圣人,贤人,就已经变成榜样,这不就是真正的内圣外王吗?突然醒悟,这不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吗?而我的这种状态也许就是良知发用的结果。现在的这种愉悦我称之为“圣悦”,这是真实的,不会改变和流失的快乐。
第二段原文概述:
先生在吃饭的时候讲到存养天理。吃饭只是为了去养育我们的这幅皮囊,过度了之后,过度的部分就全然变成“痞”,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学习也是这样,把时间大部分用在博学而做不到惟精惟一,那结果只能像吃多的饭一样变成“痞”,而不能成为身体中的精华。
启示:
记得传习录中有一节讲到,先生说知识广博和才能增进就好像是有人看到别人有万镒黄金,就不去冶炼黄金的成色却妄想在分量上与他人相同,拿锡、铅、铜、铁那些杂质去拼凑。分量虽增长了,成色却下去了,炼到最后连黄金都不是。这也是我学习时候的误区,有时候会想要多去学但做不到精。我想我这种心态应该是贪欲,急于求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