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毁和誉?
【分享人】:陈三万
【共学学堂】:深湾学堂
【共学日期】:2019-8-30
【共学主题】:《传习录之黄省曾录》8
这次共学中,大家展开讨论时提到读书要读其心,会其意,与作者对话,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结合共学内容。
我的体会是:黄省曾提了自己对“叔孙武叔毁仲尼”的疑惑——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这其中大体的意思是说:像孔子这么大学问、这么高境界的圣人,人人景仰,不应该会受到责备、诋毁啊。
按我个人看法,破解这个疑问两种解答。一是人的角色不同、观念不同、当下环境不同等等都可能导致信息传递、接收、处理、表达过程中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见解,甚至产生误会,这是正常的,不用放在心上;再就是,不论毁誉如何产生,这些外在评价都不能改变我们自身,是什么样子自是什么样子,关键是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持的定力,做好自身的修为。
我想这两种解答,一种是从意上解,一是从心上解,阳明先生重点做了第二种解答,不讲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而是重点讲如何对待,“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我想这句切中了黄省曾当时心头要害,当是勉励。由此也可见,阳明心学实君子之学也。
上面有提到我最近的一些认为比较实用的感想,在此抽离出来单独跟大家再分享一下:
不过心(超市服务员态度不好有感)
不理它(静坐时如何保持专一不被外在信息干扰、不被内生杂念牵引所感)
自知自持(别人夸你时如何防止不会“飘飘然久而觉得自己真不错”有感)
【分享人】陈三万
【共学日期】2019-8-24
【共学学堂】后海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黄直录(1)
我认为人认识事物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理性,讲究逻辑,容易掌握;再一种是悟性(或者灵性),讲究直觉,需要开悟。后一种我偶尔有体会,但自己也搞不清楚这背后的道理,像是个迷。
这期共学的内容中,阳明先生对于知之本体作“天”和“渊”的比喻非常妙,不仅解释了一节之知与全体之知原是一个本体,也让我大体明白了为什么开悟之人能一通百通,破解了我关于悟性的疑问。
大抵一个人的悟性跟他的心智状态有关。心智明朗无私心杂念的时候,良知光明,悟性就高,就像开了“天眼”,看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智被物欲烦扰的时候,也就满天乌云,“天眼”不起作用了,自然无法洞察关键。要保持良好的悟性,就需要时时在心上下功夫,保持良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