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所凭借的存在,始终还是不究竟的
精进班第2天【道体入门】课程总结
分享人:龙国冲(志心),精进班4期学员
学习时间:10月10日
有一天,我在书上读到一句话:月光下有两个影子,一个是我的,另一个也是我的。有韵味,我以为我读懂了。
于是乎,在旁边评注:这好像鲁迅家门口的两颗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然后,我继续往下看,以为自己是有些深度的。直到我上了精进班的第二堂课。
第二堂课讲了些什么呢?归纳总结就是讲什么是道。我第一次发现道德经的文字自然大美,赞叹老子的智慧山高水长。尽管我以前曾读过好多遍,但是我都觉得这不经书有点虚啊,玄之又玄。
今天不一样,经过老师的点拨,我得以领略道体的光风霁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段话,缓缓诵读,行云流水气,涓涓细流意。顿时,一种神秘,不言而喻。从这里开始,我感受到了道体的奥妙与神通。无我,还是有我?我是谁?似存不存。有时候就是薛定谔的猫态,我是生的,也是死的。
接着,庄子在齐物论讲述了这生死叠加的状态。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闲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今者,吾丧我,你知道吗?吾是理想的,我是现实的。他们是门庭前的两棵槐树,月光下的两个影子。他们相对而活的。生的猫和死的猫,也是相对的。假如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我,那么,这个我就是相对我而存在的。
可是,任何有所凭借的存在,始终还是不究竟的。就好像阴阳一元,乾坤一体,彼此滋养而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消亡了。那么,有没有无所凭借的活着呢?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庄子逍遥游,齐万物,一死生。大概就是在描述这个生命境界。在这个层面,我们进入道体的状态。不着形色,没有凭借,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至此,我发现了自己所谓的深度真的是肤浅极了。月光下的两个影子,吾与我,都不究竟。或许,李白酒后吐真言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和影子以外的第三人,是明月,更是道体的呈现和角度。
右2为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