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孟子连着三问,成功地将告子带到沟里去了

发布日期:2019-04-01 08:16:20浏览次数:873次

sanwen1.jpg


【分享人】陈千洪

【共学日期】2019-3-28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221

【分享内容】


今天共学内容是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问题的一次辩论,这个难以理解,也难以说明白,查相关资料分享人如下,仅供参考:


告子的观点是“生之谓性”,天生的称作天性。孟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就像白的称作白吗?”告子说是的。孟子又问:“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孟子说:“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吗?”孟子连着三问,成功地将告子带到沟里去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王阳明的门人读《孟子》这一条就产生了困惑,来问王阳明,“‘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告子认为天生就是人的本性,这种观点没问题啊,为什么孟子要批判他呢?王阳明说,告子说的固然也是性,但告子对此事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果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么说也是对的。孟子说人的形色来源的“气”也是人的天性。


sanwen2.jpg


《孟子》这段关于人性论的辨论,后代许多学者都曾有专门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人由性和质构成,性指人的本性,这是形而上者;质是形质,此为形而下者。“天命之谓性”,老天赋予的“性",是心之本体,本自聪明睿智足以有临、本自宽厚温柔足以有容、本自发毅刚强足以有执、本无得失之可忧,溥博渊泉如天渊而时岀之,本无善恶之可分。率性而生发则是善的,即为孟子说的“四心”“四端”:仁义礼智,这些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这叫“性相近”。而人的质有清浊、善恶。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质里边恶就会随时被触发,从而使心受到了蒙蔽,也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习相远”。


凡是那些相信道听途说、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而行的人,他们的借口都会是“这些就是我的本性”,可是他们这么去做之后肯定会有错误和偏差。这就是没有仔细区别性与质导致的错误,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在遵循本性,实际上他们遵循的是肉身滋生出来的欲望。


王阳明讲,如果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依照我所说的良知去说、去做,这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王阳明把“率性”理解为“率良知”,遵循着良知的要求去行动,这样理解就不会有偏差。王阳明又解释,遵循良知去行动,最后还得你的嘴来说、你的身体来行动,也就离不开“气”。故只谈性不谈气,这是不完备的;只谈气不谈性,这是不明白了。因此说气也是性、性也是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sanwen3.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