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友杨红涛:学习心学应有的态度
【分享人】:杨红涛
【共学学堂】:深湾学堂
【分享日期】:2018-11-13
【分享主题】:象山文集序
【分享内容】: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理解起来还是较为吃力,先生第一次给我们揭开心学的面纱,需要用心多读几遍细细体会,我试图从以下几个重点来理解和感悟一下:
1:圣人之学,心学也
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3.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
前三点我感悟1有所描述,下面谈谈这次的理解和感悟。
4. 心学与伯术,佛老,朱子理学的同异
为什么要比较这几者的同异,我理解是唯有这样,先生才能正本清源地划清楚与其他几者的界限,说清楚什么才是圣人之学,说清楚心学到底在讲什么。 每个学说的源头都是对心和物理的认识,伯术无其心何有天理,不知吾心即物理,导致假天理以济私,佛老弃人伦遗物理,不知物理即吾心,导致空虚,这篇文章没有详解与朱子理学的同异,但归根结底其他都是将心与理分为二,而先生明确提出吾心即物理,物理即吾心,心与理是统一的,即是心即理。
认识到心与理的统一性,我们才能讲精一之学,才能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才能做到心与理的统一,使心纯乎天理。认识到心与理的统一性,我们才能知止而后有定,“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掌握这精一之旨,学之必求诸心,始终追求心与理的统一,这才是学习圣人之学,学习心学正确的打开方式。
深湾学堂共学(左二为红涛)
5. 学习心学应有的态度
“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好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这句话对来我来有切肤之痛,自己也深深受此私欲困扰,好胜心往往阻碍我求真知的心,便旧习往往阻碍我求新知的心,对人对事往往固执己见,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就往往阻碍我求真知新知的心。
曾国藩有句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好胜心,便旧习不就是傲和惰的表现,从这一点来体会”存天理,去人欲“,精一的功夫慢慢显现出来,傲和惰的私欲慢慢消退下去,使心纯乎天理就会成为可能,致良知也就会成为可能。
通篇文章对我影响对深刻的还是,心学之源和精一之功,越读越感觉其分量和意义重大,需日后细细体察和践行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