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需要体悟的功夫
【分 享 人】杨红涛
【共学日期】20200112
【共学学堂】宝安学堂
【共学内容】《示第立志说》
感悟:
立志不易,从我个人的经历我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我的历程来回味,我体悟到立志要跨越这几道坎:
为什么要立志?
我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我不想随俗习非,因循苟且,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平庸的度过这一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就这点足以促动我寻找自己的志向来指引我的一生,方向比努力重要,所以首要先明确自己的志向。
立个什么志?
什么样的志向才是符合我的志向,才能让我脱离以上的困扰?我摸索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明白。读书上学工作生活,一路走来都稀里糊涂,自我感觉没啥太大长进,虽然工资涨了,年龄涨了,但比我的预期差之千里。即使我接触王阳明心学五六年,跟随盘子老师学习阳明心学也一年有余,立志班我也上过两次,仍然没有明白阳明先生的立志到底是什么,仍然没有明确我的志向,是我愚钝,还是我没有找到途径?
直到有一天,我们全家在坂田花卉市场闲逛,花卉市场位于我平时跑步的水库下面,趁着放松的心情,闲来无事,我就琢磨为什么我跑步心里总是打退堂鼓,怎么样能更好的坚持下去?
我就按照心学格物诚意的功夫思考,在跑步方面我有那些私欲牵绊着我,我觉得我有惰性,而且缺乏耐心,而且我现在跑十公里,膝盖还受伤,那怎样才能克服惰性,培养耐心呢?怎样能健康地跑步?
我的做法是不要想太多,有念头滋生,就克制自己不要想,先去做!但这样终归不究竟,因为老是有念头蹦出来,跑下来不仅身累,而且心也累。那怎样跑步能不身心俱疲,而要乐此不疲呢?----发自内心由衷地热爱跑步,对,就是由心而生,心之所向,必是我之所爱。那怎么由心而生呢?
我想到了立志,跑步应是我志向生发出来的枝枝叶叶。可是问题又来了,我的志向到底是什么?
我又在脑海回味阳明先生的“立志”。“求为圣人之志,圣人之志安在?唯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我欲为圣人,亦唯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反复回味这段话,并用这段话的思路反问自己,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圣人之志就是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正诸先觉,考诸古训”来指导自己正确的做功夫实现圣人之志。
事后想来,心学是需要体悟的功夫,没有对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进行体悟,终究还在在做外在功夫,追逐外物,以前学过多次“立志”而不明白,就是因为这个。
后来给盘子老师讲我的这个体悟,盘子老师说我真的上了一个台阶。
坚信和坚定志向!
孔子讲“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十五有志在心上做功夫,三十才真正坚定立下此志,不动摇!从我上面的体悟来讲,字面知道“立志”,到体悟“立志”的内涵,再到对此“立志”深信不疑,这中间都是一道道艰难跨越的坎,当然不排除我资质愚钝反应慢。
“知止而后有定”,不动心,不动摇。但是这还没有完,立志只是明确了这个方向,还没有起步,真正的考验是践行功夫,这中间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障碍,遇到障碍时不应退缩,反而更是做功夫的最好时机,从而坚定地向志向努力!
践行功夫,实现志向!
践行功夫必定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一生都需做,至善没有止境。无论是静心冥想也好,跑步锻炼也好,都是践行功夫的方式,“静亦定,动亦定”。工作也好,家庭也好,都是践行功夫的好地方,不可脱离事物而谈立志,也不可偏颇心存二心!
先生讲“立志用功如种树……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不忘栽培灌溉,怕没有枝叶花实”,人的根是心,我所做的功夫也是心上功夫,只是为了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树的根养好了,根才能吸收大地的营养和水分供给枝叶,开花结果。
在跑步上面做的功夫,去除惰性,保持耐心,积极寻找健康科学的跑步方法,去除掉跑步上的私欲障碍,心上或许有一天会萌生读书做某方面学问的念,那么此时读书做学问的私欲障碍比初跑步时少了很多,如遇私欲障碍,做同样的功夫。这样在事事物物上周而复始的做功夫,便是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流行无滞,川流不息,念之所发,不被外所动心,不被私欲挂碍,一心一意,必然实现念之所想。这样也就做到了知行合一!由明而诚,慢慢地做功夫,自然会由诚而明。所有的功夫,回到根本,都只是个“立志”!
立志后,再来回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是另一番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