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违了良心,就是过
[分享人]包玉尘
[共学学堂]龙岗
[分享日期]20190120
[共学主题]寄诸弟书
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益于学堂的近便,每期共学我都一课不漏。除共学,大家也共"责善",堂主是开明圣君,领导有方。
此次学习《寄诸弟书》,王阳明先生在本章中再次告戒我们,错误是会有的,而且犯错时我们也是心知肚明,重要的是知道改过,知错能改才能让我们"良知"光明。但往往,我们是"大错不敢犯,小错则不断"。恶念善念,一瞬之间。然后既已犯错,亦会以无所谓的心态原谅自己,或自以为反正没人知道,或自以为就算知道又奈我何!如此将错就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早已穿耳而过。
所以,最近认为,读阳明心学,就是让我们心中增设一面照妖镜,时刻照照原本清明的内心,看有否於积病变。有了,就要及时改正清除,不忽悠。良知的发现永远要很细心,但只要微小的用功,就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常态,有过错就不能放任,当"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用心改过要成为习惯,否则年纪越大,习染越深,就越难改了。(盘子老师:良知就是照妖镜,天生就有,本自具足,无物不照!心干净,我就是人,才能火眼精金照出妖魔鬼怪;心不干净,我亦是妖,对面也是妖还错以为是人,对面是人也会错以为是妖!)
"过"并不一定要达到犯了什么违法的事,只要违了良心,就是过。或是待人接物的轻漫与不敬,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不善手足、不和友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浪费粮食、破坏环境一一一过错实在太容易犯了。现实社会中不为迷惑,汅泥中能"守身如玉"即是君子了。但事有轻重缓急,只要不违于"良知"有时还是要便宜行事,不拘小节才能有成就。
过错很容易犯,大错是要日日时时的警戒。心应有戒,以防有过。待过去改,悟及已迟!孔子告诉我们人生有三戒: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成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血气既哀,戒之在得。是啊!少年要有定力,成年要有静心,老年学会淡泊!
儒家心法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是很危险的,会犯错误,但良知的发现是很精妙微小的,只有坚持精心做到顺从自然万物的功夫,做事才能公正而免于犯过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有错,悔改就行了,也不必一直沉浸在悔恨中,如果因悔恨而沉论,阳明先生说,那他也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