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化,用行动证明,而不是语言!
【分享人】周伟良
【分享日期】2019年7月2日
【共学学堂】上梅林学堂
【共学内容】《教条示龙场诸生一责善篇》
责善这一篇是王阳明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监督而提出来的。昨天是我第二次学习责善。这一次感觉很不一样。我们很多时候看到别人的毛病会直接指出,叫“暴白其过恶”,那么别人就容易恼羞成怒。是不会去改正的。
在前几年我特别喜欢“好为人师”,看到别人做的不好就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人际关系很不好。那时候,我还认为是自己不会说话,说话没有什么说服力,因此还去看了很多演讲类的书籍,也参加了好几个“语言的艺术”等课程。把会说话摆在很高的地位。那时候见到别人就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于别人。那时候心态很浮躁。经常盛气凌人。
后来学习了阳明心学,学了四书五经,我才发现,原来儒家一直不提倡人过于会讲话。孔子认为太会说话的人没有什么“仁德”,而且君子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代君子很少说话,是因为对自己做不到会感到羞耻。太会说话的人一般很难有恒心,心态容易“高人一等”。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排之”。
而我以前总是以夸夸其谈为荣。所以那时候,我的人际关系都不怎么好。我当时还以为是我不会说话,才没能说服别人。原来是我太会说话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他年轻的时候也去学习辩论,经常跟别人争论,以驳倒别人为荣。用词都是“一定”、“绝对是”、“没有其他可能”,都喜欢说一些很肯定的话。后来到了中年他心态成熟了,再也不去和别人辩论,谈话也喜欢用留有余地的方式,如:“可能是这样”、“也许可以”、“可以尝试一下”等等。他变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谦虚。后来富兰克林做事情不用说很多话,身边的人都对他心服口服。
这就是古人所提倡的“不言而化”。真正有说服力的人从来不是靠嘴巴来说服别人。都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上一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让自己“寡言少语”,每天睡前提醒自己:在社交场合没必要尽量不开口。我发现这样做后,我整个人心态平静了很多。而且不与人争辩,不以会说为荣,渐渐地我的心思就放在如何做人和做事上面,我发现自己慢慢就有了一点长进。
学了这么久的心学,才知道以前自己是多么自高自大,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毛病,改完一个又一个。希望今后能向加倍努力,尽量不让自己再做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