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地要有敬畏之心!王阳明心学堂《中庸》首章共学心友精彩分享
特别说明:所摘录者,皆原汁原味的心友分享,学堂未做任何增减加工!
福田学堂
【日期】20180421
【分享人】上官裕明
【分享主题】中庸首章
以前对大学、中庸这些经典著作大致只是看了前面一二章而已,不求甚解,不知其微言大义。这周听了潘老师的讲解以后,有了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性、道、中、和等这些简单的文字原来有这么大的内涵,那么深的寓意,经典著作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和蕴含那么高的智慧,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的收获是每个人都有他的天命,我们无法改变,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所以不管我们人生现在的处境、环境和状况怎么样,都要坦然接受,不埋怨、不抱怨,不攀比,活在当下,做好自己。但也不能有悲观的思想,认为一切是命中注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立志、勤学,遵从自己的本性去发奋努力,有过则改,对天地要有敬畏之心,行中和之道,就生生不息,蓬勃发展,以实现天命赋予你的使命和价值!
【日期】20180421
【分享人】钱孟会
【分享主题】中庸首章
中庸首篇,个人理解能力有限,浅浅分享如下。
中为本,本立而道生;庸为常,就是不变。中庸,以中为度达到人道合一即是真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一",本人理解就是人心平静活泼有智慧的状态,道家谓之虚静忘机状态。一旦有外因作用外力牵引,人的心会"知道"并且迅速做出反应。根据自我调节能力强弱,喜怒哀乐必然生发,小人或普通人会把情绪放大甚至失控,而君子或圣贤明了节制情绪的重要性,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能力就是儒家所说"戒慎恐惧、省察克制"功夫的体现。
大学首篇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自天子乃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平天下、治国、齐家是修身目的,而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修身方法。致中和就是"内诚其意而形于外",是基于修身这个关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于一个重视修身的人来说,就是契合了中和。中和,就是至善。
这样来看,良知、明德、中和,只是名称不同,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东西。我们只要抓住一点往深里探究实践,终有一日也可以跟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发出一样的欢呼: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闻道不易今已闻,行道更难今誓行!吾生有涯时易逝,莫待无花空折枝。
以上一碗杂粮粥,好吃也罢难吃也罢,大家将就着吃吧
2018/4/22记
【日期】2018/4/22
【分享人】周公
【分享主题】中庸 首章
分享:
第一次参加中庸首章的共学,我对“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有些感悟,可用“中正、平和”四字概括。
中正:从人性而言,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即低落期——平稳期——亢奋期,平稳期是正常状态,低落和亢奋是非正常状态,人一旦有喜怒哀乐,就很容易偏离正常状态。故只有喜怒哀乐未产生时,才是本真本性,才能守中守正。
平和:但人受诸多影响,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发与不发的区别,不发是你能内省,向内求,归真本性的功夫。发呢是要有必要、并有节制,且能把握与万事万物和谐良性互动共振的频率和度。
感觉古人思维不足的地方:过于强调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没有用智慧去把这些概念尽可能量化、标准化。
最后,谢谢盘子老师搭建了“阳明心苑”这么好的平台,以及精彩分享!谢谢福田线下学堂各位心友的付出。
福田学堂堂主崔俊龙
【日期】2018/4/26
【分享人】周伟良
【分享主题】中庸 首章
分享:
各位心友,早上好!第一次参加中庸首章的共学,对于整一篇中庸文章,我自己谈谈我的浅陋见解。
中庸提出“本性”,率性是道,率性而为是道的修养。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诚”的修养。所以中庸开篇讲的是让我们要在“诚”字上下功夫。“诚”字如何下功夫,如何才能更好地修身?接下来就讲述了“戒慎恐惧”,用这种方法使我们“心诚意正”。这样使得我们内心光明、摒出私欲,专注当下,不受情绪、杂念的干扰。所以这有助于我们成功。所以曾国藩说:“唯至诚者方能成功”。
企业里管理中有一个公式:P=p-i(表现=潜能-干扰),人的表现为什么不等于潜能,就是因为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干扰,这个干扰是什么?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一些私欲、情绪。所以中庸后面讲到如何控制私欲与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私欲和情绪不可能一点都没有,那么应该怎么办?让自己内心达到“中正平和”即可。
当人的内心达到“中正平和”,人就静下心来,心静,自然就能使得内心越来越“诚”,没有干扰,人就能够按照修身的方法,让自己能够达到“致良知”。
坂田学堂
【日期】20180503
【分享人】上官裕明
【分享主题】中庸首章
昨晚盘子老师闪烁智慧的分享,精彩纷呈,收获很大,中庸虽是儒家经典,却融入了道家的思想,对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恩盘子老师!
一、对道的感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生万物,人生于天地之间,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生难得今已得,所以对道、天地要有感恩之心,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和道赋予的使命!
二、执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为人处事不能盲目进取,过于自我,要包容、尊重万物之性,让各司其位,行中和之道,才能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兴旺!
三、对道的敬畏: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无处不在发用,财富取之无道,迟早一天要还;人不遵天道,就不得天年,百病缠身,不得善终,所以要时刻怀有谨慎、恐惧和敬畏之心,天地有知,要慎其独也!
坂田学堂堂主上官裕明
【日期】20180506
【分享人】郭奕秀
【分享主题】《中庸》首章
星期三盘子老师智慧的讲解,收获很大,《中庸》是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却融入了道家的思想,对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恩盘子老师及同修的家人!
一、对自我教育感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天所赋矛道法自然的规律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
二、对道尊重之法: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法自然规律原则是不能离开的,如果离开道法自然规律就不是道。道生万物,人立于天地之间万物之灵,要遵守道法自然的规律。
三、对文化修养遵守:是地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恐惧敬畏。人一生中要有文化修养,就时刻离不开道的自我教育。
四、对善理宇宙之精华感恩: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隐蔽也是有智慧的细微的选择中庸之道,做人做事有善理引导着自己修为。
五、对中和法度敬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所以对道、天地要有感恩之心,活出自己的真性。
中庸之道:天性人性互融,中庸不是不讲原则的为人处事,智慧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最高境界的法度根基。培养有理想人格,为人处事不能盲目进取,尊重万物之本性,让各司其位,行中和之道,才能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事业兴旺!道无处不在使用,财富取之无道,迟早一天要还;人不遵天道,就不得天年,百病缠身,不得善终。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是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学员集体诵读【心友立志宣言】
(以上分享为心友个人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