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知而自信,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分享人】谢永玲(罗湖学堂堂主/弟子班2期学员)
【共学日期】2021-1-7
【共学学堂】罗湖学堂
【共学主题】《别湛甘泉书》
【分享内容】
《别湛甘泉书》用了四堂课共学,今晚学完了。文中点睛之笔:“夫求以自得,而后可与之言学圣人之道。”
前几堂课,也一再提及“自得”二字。“自得”同时让我联想到“怡然自得、悠然自得”,形容内心闲适得意的样子。而它的反义词是:忧心忡忡、心乱如麻。前两节课对“自得”的理解基于字面意思:自我感知内心自我满足,有所得。
但一直困惑这种自我陶醉的“自得”状态是否有自欺?如何识别与区分自欺?今天在共学中,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以心安理得为标准的自我觉知,从容闲适的状态即是“自得”、“圣人无入而不自得”。我们的自得是基于自己的内心本体,与他人无关!参照物是自己的本心,而不是与外在比较、评判。
比如:我深夜23:00驱车奔驰在北环大道上,享受今天一天的工作收获以及晚上与老师朋友论道学习的喜悦,这个时候我是“自得”的,没有因为所谓的“奔波劳累”而乱其心;疫情下,旅游行业遭受灾难性打击,我一边学习提升心性,一边与同业人士深入探讨,患难与共,创造一切可能性,为行业复苏打好基础。尽管形势严峻,我内心依然“自得”,我不纠结怪罪于外在环境,因为自知而自信,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因为能将时间拉长,从点看向线,所以少了焦虑与不安。
因此,“自得”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状态,也是自我修炼的成果检视,是一块与自己相处的试金石。如果不能“自得”,说明与自己相处得还不够融洽,还不心安理得,内在还有冲突。
同时,我对慎独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体悟:当我不“自得”时,便需回向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的私欲蒙敝了内心的光明?
当我担心理解不深入,见识短浅,文笔不好,不敢不想写分享时,我是“不自得”的。我的私欲是:担心别人认为我不够好,没有水平。其实什么叫够好?为什么要拿自己的水平与他人比较,怎样算高水平?
回向内心,真实表达!诚意正心,写分享的目的是梳理自己所学所思,理解的层次或偏差,都是我的真实水平与状态,接纳并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何惧之有?!
一念之转,即可“自得”!文笔不好,亦是真实状态,内心希望能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便去依照兴趣多读书,饱读诗书气自华,心中有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再去行动,做功夫,这样回向自己后,依然可以“自得”……
生活工作无时无处不是修心之所,事上磨炼,愿你我都能“无入而不自得”!
如果您对【共建共学】感兴趣,希望与我们联系,请加老师微信(非诚勿扰):
静子老师:1850170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