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序、第1章 字之曰道(原第25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我读《老子》原文以及不同版本的研读、注解,总觉得原来的分章方法似有不妥之处。其《道经》与《德经》的上下篇分发也极其想当然,《道经》中亦有不是讲道体、道用而讲人道的,而《德经》中又掺杂着多篇天道的内容。
另外,关于何为道,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老子》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表述,实则,第25章才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这种安排亦不合理!
基于以上原因,我开始重新编排《老子》,重排后的《老子》将按照天道、人道进行区分,天道部分分道体、道用;人道分君子之道、王道等安排。
重排《老子》,并非是对经典有何不敬,只为让读者更方便学习,容易入境。读者可以对照学习!另外,《老子》之解读多空玄虚无,我以光明心学之诚意来解读,尽量让博大精深的老子之道,变得走心!在老子和孔子的年代,并没有儒道区分,孔子亦曾拜老子为师,且多次向老子学习!儒道之分在老孔二圣之后,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心学,既知崇尧舜、文王、周公、孔子,必然不能少了老子!何况,老子还是孔子之师!所以,《老子》应该是儒生的必修课。
世间万事,无非天道流行、良知发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是为序!
第1章 字之曰道
从今天开始,我用我对心学的认知来解读我所理解的老子。对于如何读经典,心学提出者陆九渊有过著名的论断: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阳明先生在《尊经阁序》里面亦有相同观点。也就是说,读经典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而要用心去体悟圣贤的感悟,也就是感受圣贤心境。良知光明,我之本心一如圣贤之心,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去领悟,自然能通透圣贤境界。
一、天道本体
第1章(原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心解:
有一样东西浑然天成,生于天地之前。
当此之时,别无它物,唯一且永恒,
它自强不息,周流遍布,当条件具备之时(可以),天地由此而生。
我不知如何描述它,用“道”来表述它,勉强名之为“大”。
所以说它大,是因为它无始无终,运动永恒,它一直向前,没有止境,不可逆,循环往复。
除道大之外,域中还有天如此,地如此,人也一样。人只是其中之一。
人之长成依赖于地,地生万物因应于四时,四时变化遵循于道,道按它的本性运动。
点评:
之所以将此章置于第1章,是因为本章才是《老子》一书中关于“道”的命名章节。原书第1章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已经将道提出来。那么,到底何谓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物”才是作者紧接着讲到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源起从此开始。
那么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独具个性,不依赖于任何载体,本自圆满,自强不息。
那么道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具有不可逆转但又循环往复的特征,生生不息。
还有什么跟道一般无二呢?天、地、人!“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他们什么关系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自然”应该是修行之人一生之追求,这里的“自然”非常说之大自然,而是本性!人若是能复其本性并遵从之,即是“人法自然”,也就是心学里面讲的发明本心,而后诚意,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