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69章 重为轻根(原第26章)

发布日期:2017-07-07 07:47:57浏览次数:1404次

laozi1.jpg


第69章(原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厚重主轻浮,清静胜浮躁;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正因为有此认识,所以君子无时不带着随身行囊(居安思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所以能做到,即使置身浮华(气象万千),悠然自得(不高兴随时可以撤退)。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只可惜一国之君,对待自己却胜过老百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视百姓人君就失去了治理好天下的根基,老百姓若躁动就不会安守人君的言论律令。


laozi2.jpg



点评:


通常情况是,你看重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比如你看重仁义就会得仁义,你看重财富就会得财富!不过,你要注意,得仁义是本,得财富是末!如果你看重财富没有基于仁义,不好意思,财富看不住,会溜走!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反之,如果你看重仁义而不以财富为目的,那么财富自然会聚拢来,财富不仅仅是真金白银,聚人也是聚财。


人君也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君过于看重自己,则舟载荷过重,必然下沉,没顶之灾都有可能;人君不重私欲,以百姓为重,则舟减负空虚,就会上浮,自然可以顺风顺水。但人君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总是会轻浮傲慢,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所以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里的“奈何”二字尤其耐人寻味,惋惜之情跃然纸上!“以身轻天下”即是“轻天下以身”,看重自己的个人享受、小家庭幸福、小圈子利益等局部私欲,而视整体、全局甚至是天下苍生福祉于不顾,都是“以身轻天下”。


孟子讲“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是“天下神器”,圣人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所以说“重为轻根”、“轻则失根”。


不能重视民心就会烦躁,人君也会烦躁,心不知道往哪里放,百姓也会烦躁,不知道该怎么做才符合人君的想法。如果人君重视民心建设,一切都会遵循道体行为(制度建设),所以说“静为躁君”、“躁则失君”。


本章的特色之处是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君子”现象。在本章中,“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两句是完全可以独立后置的,因为完全不影响主体意蕴。


这里拿“君子”和“万乘之主”做个对照,“万乘之主”不能“以身轻天下”,但“君子”则不然,“君子”是能够独善其身的人,他们不受物累,不为权伤,所以能“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因为“终日行不离辎重”。这是个什么概念?因为无欲,所以可以超然世俗繁华,虽气象万千犹能抱一无离!行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态戒慎恐惧,目空一切!


士为知己者死,你与我志趣相投,我愿肝脑涂地。你若与我背道而驰,给我金山银山,我也视如粪土!


企业经营也一样,老板如何看待自己的事业,如何对待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关系,最终决定他的事业边界和格局。那些牛叉的员工就像文中提到的“君子”,要驾驭他们需要用到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志趣相投!所以,知轻重很重要,哪个是主,哪个是次;哪个是本,哪个是末;哪个先,哪个后,不能搞乱,不能走错!这里就又要用到《大学》讲的“止定静安虑得”功夫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