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66章 若烹小鲜(原第60章)
第66章(原第六十章)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饪一条小鱼;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用制度(道)治理天下,国君的机变就不会显得高深莫测(应变无穷而自然);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并不是国君的机变不高深,而是高深莫测的机变不伤害百姓;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机变不伤害百姓,因为圣人(人君)本来就没有害人之心;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只有制度体系和人君的心志不互相打架,才能会出现制度之德与人君之德交相辉映,合而为一的局面。
点评:
本章因为一个“其鬼不神”导致各家解读都往“神鬼”上走,不神乎其神,不神出鬼没不能自已。
然而,本篇首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已经开宗明义,鬼神不过“治”、“烹”之技术表现而已!
当然,本章所讲的“鬼神”只在“治”,用“烹小鲜”不过是个形象的比喻而已。
道家讲“鬼”,很多是指“机变”!《阴符经》里面讲到“八卦甲子,神机鬼藏”,这里的“鬼”指“机变”,“神”指“不测、莫测”。“机”在哪里呢?《阴符经》讲“机在于目”,也就是说,一切机变都由你心感应而生,所以“机”有时候也叫“心机”。
那么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呢?因为“烹小鲜”看似家常,实则对于选料、清洗、用料、火候、翻动等等都有很细致的功夫!而这个功夫不是列个清单那么简单,需要掌勺者专心致志,深刻体悟,不断实践,熟能生巧,直到有一天能够随心所欲,随“机”而动!这里的机就是“鬼”,而动就是“神”!无论掌勺者怎么动,重要的是不会破坏“小鲜”的品相,不会影响“小鲜”的味道。
换做“治大国”,这里的不破坏品相、不影响味道就是指“不伤人”——不伤害百姓,不失去人心。
这怎么做到呢?
“治大国”的“选料、清洗、用料、火候、翻动”是什么呢?就是治理天下的制度,也就是“以道莅天下”。以制度治理天下,所以变化就能顺应时势和民心,而“鬼”就是应变,“神”就是顺应时势。因为能顺应时势而变之自然,化之自然,所以能“不伤人”。
制度(道)治国之所以能“不伤人”,归根结底还是圣人之心诚善,本来就“不伤人”。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制度体系是圣人之心的落地,二者任何一方不够诚意都会相互抵触,彼此打架。
制度之理善实则是圣人之心善的发用流行,只有当制度之理善和圣人之心善达到高度一致,才是真正的“玄同”境界,真正的“大顺”景况。所以说“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归”于哪里?“归”于民心,归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