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77章 抗兵相若(原第69章)

发布日期:2017-07-17 07:43:23浏览次数:1394次

laozi1.jpg


第77章(原第六十九章)抗兵相若



用兵有言:

      兵法云: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要轻易挑起战争(在交战的时候绝不可自以为是),但要保持随时应战的姿态(要始终保持谨慎的心态);


不敢进寸而退尺。”

      不要轻易进攻(向前推进,哪怕是一寸之地),要灵活机动(随时为保存实力而准备撤退,哪怕是付出更多牺牲);”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

      有人说行动无定式,出手无定招,兵员无定数,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敌之师。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几丧吾宝。

      可是在对阵中,最大的灾祸就是自以为无敌,一旦自以为是,就已经丧失对道体的敬畏(接第33章)。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所以说,两军对阵且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对战争敬畏心愈多的一方必定胜出。


laozi2.jpg

燕将 昌国君 乐毅



点评:


本章开始至后面的章节,已经从劝说君王不要挑起战争,要避免打仗转到如何面对打仗,或者说如何打仗上了。


战争既然难以避免,那如何面对?


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对道体的敬畏。回顾第33章(原第67),老子何止是要人们在打仗时要保持对道体对敬畏,做任何事都应保持对道体的敬畏才对。因为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灾难——战争的出现本来就是对道体的背离,所以,此处特别警示人们,如果失去敬畏之心就会“几丧吾宝”!那么怎么才是失去敬畏之心呢?“祸莫大于无敌”,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以为天下无敌了,是对道体最大的亵渎,也就快走到头了。


老子是怎么描述无敌之师的“无敌”呢?“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这一描述让我想起了战无不胜的阳明先生,同时浮现在眼前的还有姜尚、孙武、孙膑、燕将乐毅、秦将白起,这些人都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神,他们领兵打仗都可谓出神入化,都能做到“以无限为有限,以无穷为有穷”的人,是真正的“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实践者!然而,这些人打仗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特点,就是对战争始终充满了敬畏之心,始终保持着对“万物反身而诚”的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能无往而不胜!唯白起而惜不足,一夜坑赵已降之兵四十万,终不得好死!《老子》之言不虚不玄,亦由此可见!


何谓敬畏?


老子引用了应该是兵书上的原话,“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在战争之初,或者还没有战争迹象的时候,从不敢挑起战争,但始终保持着枕戈待旦的警惕性,积极备战。如此,能做到不伤亦不被伤,不杀亦不被杀。


在战争进行中,从不以为自己能有绝对的胜算,随时保持终止、撤退的打算,也就是想好了各种最坏的可能性和退路。正因为已经仔细想过各种可能出现的局面,所以,能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调兵遣将,游刃有余!所以,进必胜,因为“胜已胜者”!退不败,因为只是权宜之计,退是为了进!


老子亦可谓战神矣!


最后总结陈词,在对阵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更具有敬畏心,谁就更容易胜出。或者说必定胜出!


此时的胜,不是人与人的斗争,而是道与人的比拼!谁能胜过道?


 laozi3.jpg


企业家们多喜欢《孙子兵法》,因为可以读出商战火药味,但几人能真的明了《孙子兵法》中呈现出来的“道胜”思维!能将道胜思维贯彻到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企业管理、薪酬激励等等各个环节!假使有人能做到,必定成就大事业!商业世界的圣人并不是没有,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值得所有企业家顶礼膜拜的人间真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