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76章 各得所欲(原第61章)
第76章(原第六十一章)各得所欲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懂得谦让的才是真正的大国,这是天下安定之本,也是各国争相交往的对象。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雌马靠静守胜雄马,因为静守即是谦下。(男人的肩膀扛不住女人的温柔,所以笃定强势的女人往往都是失败的妻子,女人要若水,要是大地)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所以大国应以谦让待小国,则取信于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小国当以礼敬奉大国,则会得到大国的信任。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要么是大国谦让以取信于小国,要么是小国礼敬而得到大国信任。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所为不过是为了得人心,小国不过是为了找到依靠;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小国虽然可以各得其所,大国则应该更多谦让。
点评:
本章在延续前几章的对战争弊端的分析之后,从伐交的角度给战争开辟了一条新路。
战争既然不好,那还要不要打仗?打仗难以避免,但如果能够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打仗,促进国与国的和平共处当然最好!战争是有道者不处的事情,是君王和百姓、敌我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么,伐交要怎么做呢?
老子认为,大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国者……天下之交也”。正因为你大,所以任何小国都不敢低看小瞧,必然争相交往。此时,大国像什么呢?“天下之牝”,回顾第4章内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是天地生物之根,“大国”呢?天下(民心)安定之本。大国能静,则天下安定;即便小国间有些小打小闹,大国出面调停,或者小国求助于大国,也基本都能化解。所以讲“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正因为大国具有“天下之牝”的特点,所以,“下流”就变得很重要!什么是“下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是“下流”,也就是谦让。正因为你大,你更应该谦让怀德,才能不拒人千里之外,才能让人感受到亲和,没有压力。所以说“大国者下流”。
上面是原理部分,接下来老子提出了具体的“大国者下流”、以及小国如何与大国交往的方案:
因为大国能对小国谦让,所以能获得天下诸侯的信任。文王以德行天下,不战而得天下之三分之二,可见德行的力量。
小国呢,小国应该对大国礼敬,保持谦虚之外,还应该更多的是对“天下之牝”(安定之本)的敬重,这是从外交上的培根固本。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友谊被人们称为“巴铁”,这个词包含了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深情和肯定,这种友谊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是长期以来同甘共苦,甚至是在患难与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世间国家要么是大国,要么就是小国,大国谦让就能够取信于小国,岂止取信于小国,取信于天下矣!小国保持谦虚谨慎之心,以礼相待敬重大国,不惹事生非,有人意欲生事能及时与大国互通消息,则自然能够得到大国的信任,双方的友谊就能够建立,就能够和平共处。所以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说到底,大国之所以是大国,因为行仁政,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小国与大国虽有疆域之别,而民心则一也!所以,大国与小国之交往,无非是得小国之民心,得小国之民心即是得天下之民心!所以说“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呢?小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必然要弱,所以,更多的是配合大国,与大国一起行动,在一致的行动中既伸张正义,又能得到大国的保护!所以说“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与小国的这种互亲互敬的关系,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大国必须行仁政,否则小国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四处结盟,就会惹事生非。所以说“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孙子兵法》谋攻篇讲“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是谋天下,只能在道、民心的基础上,以忘我、无为、不争来做到,谋定而后动,如秦孝公与商鞅所作所为即是如此,商鞅变法之宏图大计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其次伐交”,用外交的手段达到1、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敢来战;2、世代友好,无需来战,也就是“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