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58章 天下自正(原第37章)

发布日期:2017-06-25 07:08:09浏览次数:1064次

laozi1.jpg


第58章(原第三十七章)天下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恒动不息的,无所谓施为,又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坚守道体而作为(建制),万物将自然而然受到感召感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受到感召感化的万物倘意欲兴风作浪,我将以道体(建制体系)来规范他们;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以建制体系规范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有非分之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没有非分之想就会安守本分,社会正气得到褒扬,人们将自然而然回归正道。


laozi2.jpg

周公 儒家奠基人

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基人

周朝各典章根本制度的创立者

辅佐三代,摄政七年



点评:


本章之所以放在侯王章第二,是因为这一章第意思与前者——第59章(原32章)——简直就是一篇文章第两个部分,有点像《诗经》里面常见重叠用词以加强表达效果的范式。


如果说有的章节存在错简是历史的使然,那么这章(原第37)第位置与与原第32章非常可能存在错位。



证据如下:


1、格式基本一致,特别是开头和结尾;


2、用词基本一致,都是“道常……,侯王若能守之……无名之朴……夫亦将……天下将自正。”


3、内容表达上基本讲的是一个意思:守道体,以建制体系治理百姓。


基于以上理由,我实在想不通,原经为何要那么分章。


值得注意的是,本章在帛书版老子中,是全书的最末章,也即是《道经》的压轴章节,而第39章(原第38章)是全书的开篇,也即是《德经》的第一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不是今天的“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上来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考古发现,古《老子》是《德道经》分章法,同时里面还有许多条目和文字的错简问题,这些重大发现对于今人阅读和理解《道德经》上有非常大的意义:


1、《老子》一书流传千古,可并非真面目,也就是说固执成见和固执己见都将是错误的,本真的《老子》在《老子》开始流传的时候就已经受到有意无意的“篡改”和“侵犯”。唯有纵观各家,取其精华,滤掉渣子,印之于心才是正解;得一字于心,则不求五千字之全;得五千字之心,则不求古人之得我。


2、《老子》一书中的“道”和“德”原本都是在讲人性,并且高扬人性之光辉。道即是性之体,德即是性之用。天地万物之性即是人之性,人之性即是天地万物之性!人说能得之,道性即是德性,德性即是道性。所以天道流行,万物自宾;侯王守道,万物自化。天地相合,民得甘露;侯王镇之,天下自正。


庄子得老子之虚,所以独善其身超然物外;孔子得老子之朴,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推之于天下;韩非子得老子之“抱一而为天下式”,所以集“法术势”于一体而终成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术;李小龙得老子之“抱一无离”,所以创建“以无限为有限,以无为为有为”的绝世武功“截拳道”。


回到本章,意义接上章。


道体经常,永恒不变,周行不殆,自然而然,生万物而不有、不恃、不宰,不自是、不自矜、不自见,所以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要统领天下,也应该要坚守道体。坚守道体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所以言“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可是,侯王如何做才算坚守道体?侯王不能自说自话吧,“多言数穷”,而应明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真要做到坚守道体,必须要靠制度体系来规范。这就回到上章的内容了“始制有名”。所以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里的无名之朴即是道以“制度”的方式在发用流行,“朴散则为器”,“无名之朴”在“始制有名”的“制”之前,“朴虽无名”,发用流行为“制”就有“名”了。


这里要结合时下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今天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名目繁多和层出不穷的,但好的制度体系并不突出。核心不在建制不能,反而是建制太能!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是缺乏如何确保制度执行的机制,这也就是本章于上章的不同之处,“镇”字的意义非凡。


“镇”就有安定和威慑两方面的作用,让百姓安定,让执政者受到威慑。


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了,所以说“夫亦将不欲”。不敢有非分之想,人们就会安守本分,能安守本分,社会自然就会扬起一阵正气,人们就会感受正气的回荡,享受正气的益处,而邪气也就不侵,社会就会回归正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