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55章 功成弗居(原第2章)
第55章(原第二章)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世人看来一样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不美(恶)的标准早已确立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一件事情之所以善,是因为不善的标准早已确立了;
有无相生,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
难易相成,
难成于易,易则多难;
长短相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高下相盈,
居高临下,善下者高;
音声相和,
心声相印,冲气为和;
前后相随。
前必待后,后必从前;
恒也。
这都是天道常理,人之常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以无为之心行事,少说多做,以身体力行教人;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都是如此,相互作用而不先入为主,相互依养而毫无保留,相互发用而不逞强斗狠,有功劳成就也不居功自傲;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能做到不居功自傲,所以不会偏离道体,厚德载物。
奥斯卡经典《傲慢与偏见》剧照
点评:
本章的核心在讲“成见”之害!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难免会有成见、执念、自以为是,许多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先、后等观念早已经先入为主,深入骨髓了。而这恰恰就是我们之所以愚蠢的开始!
万物皆是天道流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们却不明天道,自以为是,人云亦云,肆意妄为。
自以为是也就算了,还要限制别人,指责别人,教育别人,用那些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本本主义等种种观念自欺欺人,画地为牢,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世事无绝对!
一切有形相之物皆生于无,而一切形相之器要有用,则必须要舍其本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是如此,所以说“有无相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可是“多易必多难”,难从易入,易生难心,所以说“难易相成”。
物体的长短都是局限范围内的比较,并没有绝对的长和绝对的短,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是此意,所以说“长短相形”。
高低也一样,都是一种相对概念,奇妙的是高与低之间构成的悬虚。高和低的差距越大,在一起构建的悬虚之地也越大,所以要得高之利就要能下,要得下之利就要向高,此之谓“高下相盈”。
气发自肺腑者震动而成声,频率有致而成音,刚柔相济而成节律,阴阳调和而成呼应。《中庸》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有和声必有和气,无和气则无和声,无和声则无和音,所以说“音声相和”。
前后亦是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前者必待有后,所谓后者必有从前。前者转头即是后,后者转头即是前。风过无痕,长江后浪推前浪;英雄迭起,江山代有才人出。所以说“前后相随”。
以上都是无止境,无绝对的事!懂得就是智慧,能加以运用就是明白四达!
圣人懂得,所以,圣人做事顺其自然,不固执常人的标准,不拘泥世俗的规矩,没有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不争辩,不嗔怒,不说教,身体力行,以自己对道体的实践让天下人得教化。所以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是如此!
并不是只有圣人如此,圣人之外还有天地,天地流转生万物,除了愚昧无知的世人,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天地如此,花鸟虫鱼如此,飞禽走兽如此,山如此,谷如此,草如此,木如此……它们都遵循天道“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生灭规律,绝对存在,相对存活。活着是万物,死去也为了万物,从无来归于无,得有用而不自有。所以说“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正因为圣人和万物都能遵循自然的本性,做自己,所以它们不会固执已有的“功名利禄”,更不会坚持世俗的标准和规矩,他们只是安静做自己,安守本分,所以,也就始终不会偏离道体,而最终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所以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