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降低标准、改变玩法,取悦他人?

发布日期:2021-04-21 08:49:20浏览次数:1006次

henglan.png

jiangdi1.png

孔夫子与颜回像


1


行道不容易,弘道更难。行道不过是要做好自己,弘道则是要帮助他人行道。


道不可说,言语道断,自己平心行将去可以,从心所欲,人或不明所以,笑我骂我,非我攻我,我亦只是要如此做而已。弘道则不然,要个相信,有个入口,还得有个功夫次第,而且是非如此不可。你想绕着走,便不行。


冲突也就在此时出现了。若是非如此不可,便有很多人不能入门,怎么办?


常见到,哪些沉迷在金钱利益、功名权贵中不能自拔的人,也说想要修心该如何?能否降低标准?比如画个漫画,讲个笑话(故事),而不必要那么严肃、庄重……


记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修心要求比较高,不只是钱财问题,也不是时间问题 ,而是诚意。被名利遮蔽的人,毋庸置疑,诚意多是假功夫。让他们修心似乎不可能,他们置身其中,亦多只是借个“修心”的名,谋自己事业而已。若是老师降低标准,取悦他人,自己的道已有所偏倚,如何还能行得通?如何还能教得人去?


2


据记载(转自网络)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入了绝粮的境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以上,转自网络)


jiangdi2.png


3


迎合金主,自然有吃有喝。不迎合,则要继续过苦逼的日子!怎么办?


很好办!君子忧道不忧贫!继续我行我素,没有诚意,我才不陪你玩!


阳明心学是道学,一切都是道所生,最高贵,也最接地气!上至天子来访,下至樵夫莽汉,只要有诚意,兼收并蓄。懂的人自然不会放过,不懂的人,虽有家财万贯又如何?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困苦正是炼心处,才是真正的大财富,人皆远之,我自得之,乐在其中!


jiangdi3.p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