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示龙场诸生》就是一部《金刚经》
一、发了菩提心要怎么做才好
鄙人读过诸多不同法师诠释的《金刚经》版本,很多解读都过于强调佛陀讲经现场的神奇、菩萨的神通,对于经义的解读也总是要往神通上引,鲜有直接解读原文中透见的佛的本意的。
当然,由于经中涉及到一些音译字词和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所以人们多被这些不易理解的字句缠绕进去,而不能透见佛的本意。就像说我发了一个宏愿、我发了一百个宏愿和我发了千百个宏愿,其实对于理解来说,一个也就是一百、千百了。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了菩提心,表述一切众生之下的各种生、色、想也还是众生,不住于相的“相”就包括了一切色、声、香、味、触、法。
《金刚经》开篇,须菩提的问话:若有人发了个菩提心——立志成佛,然后要怎么修持——恪守何种行为准则,以及如何调伏自心——保持何种心理状态?整部经典也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佛在与须菩提的对话中不断开示——如何修持和调伏自心,如何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诫立志成佛的人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着相、不受限!
下面摘引《金刚经》开篇的一段长老须菩提与佛的对话,红色字体为盘子老师的译文:
《金刚经》开篇,长老须菩提问佛: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已经发了要成佛这个菩提心的人,应该怎么修持?如何调伏自己的心?】
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诸位大菩萨应该这样调伏自心:发愿要普度一切众生,令其远离轮回痛苦,获得究竟涅槃!这个普度的行为本身并不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众生所限定。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为我、为人、为众生、为长生不老而普度,则不是菩萨境界。】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还有,须菩提!菩萨们在布施时,对于任何法都不应执着。比如布施时不执着于对象的外貌、声音、气味、味道、触感、念想。须菩提!菩萨们应该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一切环境、处境、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菩萨们布施时不受限于一切环境、处境和心境,他们的功德无量!】
上面这段话中,前面部分是佛回答须菩提,立志成佛的人(发菩提心的善男信女)要有普度众生的心,同时要不受限于众生,不执着于一切环境、处境和心境,也就是说要“远离颠倒梦想”。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我问你,东方有多大可以衡量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其它各个维度的空间,有多大可以衡量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菩萨们布施时不受限于环境、处境和心境,他们的功德也就像这个四维八方的空间一样大到不可衡量!须菩提,菩萨们应该按照前面所说的修持。】
上面这部分是讲若能做到不执着则会功德无量——不可思量。不可思量到何种地步呢?佛用东南西北前后上下左右四维八方的虚空至大来形容。可见确实是至大无边的福德。
《金刚经》接下来的其它章节基本上就是解读如何才能做到不着相、不受限。
二、发菩提心就是立志
心学修学者多以阳明先生1508年所写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到的“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为修学方法。其实,仔细对照、品味,《教条示龙场诸生》其实就是一部《金刚经》,且相较于《金刚经》的深奥,《教条示龙场诸生》更加简洁,通俗易懂。
所谓发菩提心,其实就是阳明心学里面阳明先生讲的立志!至于是立志做个君子、贤人还是圣人,则是不同境界。但无论哪个境界,先得从不做小人开始,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何苦必为恶、为小人”!
怎么修持就是勤学和改过!立志了,就要奔着志向去,从学做个好人、实在人开始,远离坏人、虚妄的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就要马上修正自己,积极悔过,改正错误!
而如何调伏自心就是责善!要先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不带任何情绪和偏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影响身边的人和事。(具体见阳明先生1508年所写的《教条式龙场诸生》)
拿《教条示龙场诸生》和《大学》的三纲、以及《金刚经》中长老须菩提的这个发问做对比,也可以看到其中的表意非常相似: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是三纲领,其中”明“”明德“的“明”?首先是要“明志”,也就是《金刚经》中的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就要下修持功夫,就是要规范自我,首要的就是调伏自心,而这都不过是为了要“明”“明德”。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立志”、“勤学“、”改过”也都是为了“明“,以达到最终的“明德”之光明境界。
三、菩萨境界即是良知境界
借鉴《金刚经》的开示、结合《大学》《中庸》来理解,以及阳明心学中阳明先生在百死千难中拈出来的“致良知”的意蕴,盘子老师感悟如下:
万境皆空我亦空,
众生皆佛我亦佛;
空中如何见自性?
一轮明月照九州。
必要这样做,
才是菩萨境界,也即良知境界:
不为己活,不为人活,
不为众生活,不为长寿活!!
只为因缘相济而生万事,
万事瞬息即幻灭!
如此,我等不应执着于
一人、一事、一时、一法,
而应活在理上!
这个理就是
万变不离其宗的良知,
千古不变的良知,
万世如来的良知!
她具足光明,
具足德性,
不生不灭,
一尘不染,
照见一切!
今生有缘
做父子、兄弟、夫妻、师友、
朋友、同事、恋人、知己、
生意伙伴、陌路相对等等,
都只按理行事!
我等只管一切按良知行为,
不急不躁,不怒不忿,
不患得失,素位而行,随遇而安,
即可得从容自在!
🙏🙏🙏
唯有活在理中,
才是活在良知光明里!
致良知,不论处境,至诚无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