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与三观的正确关系:从阳明先生克制私欲的故事看盘子老师如何点评网友解读的“四句教”
盘子老师点评:网上有很多文章,在谈及阳明先生阐发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义理时,都一副笃定的状态,似乎一个人在吐沫横飞地讲述一个身临其境的真切故事。然而,仔细观照其表述,又会发现许多似是而非处。本篇文章(有删节)就来自互联网,此处借这篇文章与各位心友磨刀,同时阐述我对四句教与致良知的步骤,以及四句教与三观一法的正确关系,欢迎各方批评。具体点评见文末红色字体!
正文:(原文更长,本文有删节)
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撰写王阳明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
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
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
“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
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
哦?
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
听到此,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
“哎呦!”王阳明失声叫道,话音未落,他又叫了一声:“哎呦!”
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
严肃地解释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
王阳明已盘膝而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
“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弟子们问:“什么?”
“私欲!”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讲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即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盘子老师注:四句教不等于致良知的步骤):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话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下卷,被成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盘子:此处有语病,不是不可能,是不需要。)
老农还没来卖地时,王阳明的心针对“老农卖地”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老农来卖地,王阳明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你身为农民,把地卖了,不是等死嘛。
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善的,所以赶紧保持它,然后付诸实践:我借你钱,土地你留着。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心启动,发射出意,意就是念头。念头有善有恶,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王阳明未知那块山清水秀地是老农的时,他的心针对“山清水秀,地是老农”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他知道后,王阳明的心启动(盘子老师:心一直在动,从未停止过。 ),念头产生,于是有了第一个“哎呦”: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动了后(盘子老师:应该是念头“有”了。),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发出的意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恶的,你买了地,老农就活不长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哎呦”。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给出念头好恶的判断后,(确认是恶的之后)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于是他坐下来,克服这个私欲,保持正念祛除恶念,然后付诸实践,也就是格物,所以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盘子老师:世俗之见,说法有误。),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盘子老师:此处割裂了知行,正确的说法是:要么知即行了,要么不行所以未知。不存在所谓的“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是未知!)
盘子老师点评:
1、四句教不是致良知的步骤:
四句教阐发的是心或者说良知的发用机理,与致良知的步骤还是不能等同的。致良知的步骤应该是格致诚正,先生曾经多次讲到格物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格心、意、知上的物即是做致良知的功夫。四句教第一句是说本心无善恶,处于“无”的状态;第二句是说动心了善恶就会生发,就会“有”,本来是“无”。那么为何动心呢?因为有物来照,因为有“物”,所以“有”善恶;第三句是说照心,照心发用了就知道是非好恶,是非好恶知道了,“物”的善恶就自然清晰了;(前面第二句只是说有,并不具体是什么,必待照心发用才知道是什么)第四句讲因为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所以必要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若此时私欲作祟,那么就要下苦功夫才能把住善,摒除恶,这个功夫步骤就是格致诚正了。在阳明心学中,格致诚正只是一件事,并不能分割。所以,说四句教是致良知的步骤是不准确的,四句教阐明的是良知的作用机制,四句教包括致良知,都概括在第四句里面。
2、四句教不对应三观,是构建三观的基础
有人将四句教分开解读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也是一个附会的做法。至少在阳明先生那个年代,没有这样的表述。在心物的层面本来就没有善恶,在人物的层面才会生发所谓的“善恶”,在良知的层面能够判断“善恶”,在行为的层面能够实现“善恶”。但这要一一对应成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表述,鄙人以为有点“粗暴”。
一般来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也就会演化出对应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比如,一个乐观的人通常都会积极地看待事情,也就会有更多的利他思维,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会为他人着想。
但四句教之间显然与这个逻辑不一致。四句教讲前三句讲无(心之本体)、有(心上物来)、知(照见是非好恶),最后一句讲在照见的基础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四句教试图告诉人如何看待本心/良知的工作机理,进而让自己养成乐观的心态(明德)、形成积极的态度(明明德)、生发利他的行为(亲民),进而处处为他人着想(止于至善)。
这样看,四句教显然是用来构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并在此基础上才生发方法论。而不是如某些老师解读的与三观、方法论的一一对照。
3、其它
本文还涉及到一些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如“知行合一”,具体见文中红色字体,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