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第三期活动精彩观点:为什么要修阳明心学(缘起、热潮背后)

发布日期:2016-08-22 16:52:29浏览次数:1459次

阳明私董会第三期线下活动主题为学习“王阳明生平”,有幸请来对佛道、基督教、心学均有多年修行经历的心学践行者——心者心明先生,为我们分享他对心学的看法和体悟。在此,专门摘录心明先生的精彩分享以贻大家。



 一、心学为什么这么火? 


sanqi1.jpg


林总问:刚才我们学习了王阳明生平、事迹和影响力,可见阳明心学之伟大,可是为什么之前都没有听人提及,近来却很火?


sanqi2.jpg


盘子老师:这里有我们教育缺失的原因,误解心学为唯物论的对立面,所以,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就看不到王阳明这个人,更不要提提倡人性觉醒的心学了。习大大上台以后,在不同场合就“知行合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代表官方表态支持阳明心学的正面作用,肯定了阳明心学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股风就挂起来了。


sanqi3.jpg

盘子老师



心明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sanqi4.jpg

心明先生



1 心学出现是必然


sanqi5.jpg


刚才盘子先生的“习大大说”是表象,是当下人普遍的认识和看法。今天大家对心学的热情是大势所趋,并不神秘!看问题要看根本,社会问题的根本是哲学,哲学的根本在利益。我们所探讨的儒释道的信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无非是社会秩序构建的问题——即道德规范的建立!封建社会是神性道德观,以尧舜禹等圣人天子(历朝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德体系,自汉朝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官方的认同,奠定了儒家作为官方价值观的地位;后来宋朝的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重新编订《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之后宋元明清几代官方高度认定的学子们至仕之路的官方教材。朱熹的理学思想精髓在于“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就是说规矩高于人性,在今天看来,这套重礼轻人的理论体系是反人性的。但这套体系相当的牢固,在这套体系中只有士大夫阶层才能说话,老百姓没有话语权。当然,老百姓也对话语权没有大的诉求,大部分人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也就无暇顾及更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到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处在社会夹心层的士绅工商阶层得到大力的发展,这部分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文化,就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实现,开始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方方面面,期望人人平等,人性被释放出来。王阳明心学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所以说,心学的出现是个必然的事情,但由王阳明发展出来却是个偶然,这必然中的偶然所以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发展了心学,并且用事功、言教、身教践行和证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被后代所景仰!



2 心学热是大势所趋


我们看今天的社会环境,虽然相距王阳明所在的时代过去了五百多年,却又何其相似。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已经丧失殆尽,这一点在计划经济时代体现不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了,中产阶级迅速形成,中产阶级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参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诉求日趋强烈,社会秩序亟需重构。佛道虽然也都是心性之学,但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阳明心学应运而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大势所趋而已!



3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适合心学生根


为何阳明心学在他之后的中国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而在岛国日本则被发扬光大呢?同样的道理,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被称为战国时期,邦国众多,派系林立,各派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亟需要构建统一的社会秩序,阳明心学被引入和吸收成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得到社会统治阶级和中间层的一致认同。



4 佛教的产生也有其社会土壤


我们今天看印度佛教的产生,同样有着社会环境的土壤。佛陀发誓要解决所有人的烦恼,尝试过瑜伽、苦修等各种方法都不凑效,最终创立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和八正道的体系,帮助不同的人实现超脱。这些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二、心明先生的其他精彩言论 


sanqi6.jpg



1 传灯重点灯


我看到今天的分享主题是王阳明生平,看得出潘老师用了很多心思。关于王阳明生平的传奇性这一点我们要注意。阳明心学是心性之学,不讲命,也不信命!王阳明的人生事迹有许多地方可能被后来的学生夸大了。我们作为传承者,要传灯的能量,点亮身边的人,而不必拘泥于灯的外形!(盘子注:给我很多警示,以后要注意这一点,受教!)



2 于空说事在当下


关于空无,佛家是于空说事在于未来,而心学是与空说事在于当下!空无讲究的是“无自觉”,“无自觉”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执念,随人性而生发,人欲就是天理,当然这里的人欲是指生存欲望。我取“心明”二字作为名字,意思是“内心澄明、不做作、不过分”,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要点,对于自欲(自我欲望)的满足,随良知指引,不做作、不过分。



3 良知是一瞬间


心学讲心是“无善恶、有是非”的,这就是良知!我们为什么修心学?无非是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得了!如何做到?就是要做到“明辨过去,预知未来,心安当下”,这就要求我们做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要当事当下去感悟,道性只在瞬间,良知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一刻你有良知,你就是心者!你致良知了,你就是修心了。所以说要事上磨练!



4 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


儒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道家讲自然,事功、入道的法门不同,终归于道!最终,一切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无所谓谁的好谁的坏,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才是最重要!



附录(来自互联网):


有分析家注意到,自2009年开始,习大大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王阳明及其哲学思想。虽然我们无法从官方途径核实这个数字,但不可否认的是,习大大对王阳明及其思想推崇备至。


习大大多次推荐王阳明的哲学理念——“知行合一”肯定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具体摘编如下:


第1次:习近平兴致勃勃地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会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习近平在河南调研。


第2次: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第3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第4次: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


第5次: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


第6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第7次: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


一时间,“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