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无谎言:记第10期学习活动现场
大合影
2016年10月16日,周六下午两点半,第10期阳明心学线下活动(大学问第4期)圆满完成。
《大学问》
有机构提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前一句只涉及自己,因为致良知是自己的事情,其力量有多大取决于本人的诚意,真有诚意,事事物物致良知、时时刻刻致良知,内发的力量其大可以到无穷大,掀天撼地,其小可以到无穷小,轻而易举。若没有诚意,则全是空谈。而致良知是不是伟大,不确定!伟大通常描述的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也就是说,有多伟大或伟大与否要看你做的是什么事儿,而且评价要由后人来做盖棺定论的评价,不能自己说。
致良知
后一句“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由三个关键词组成: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尝试着理解说这话的人的意图应该是:因为致良知要做到此心无半点私欲,既然无半点私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撒谎,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不能说。呜呼,因噎废食,刻舟求剑也!
善意的谎言
致良知,可不可以说善意的谎言?当然可以说。而且,只要是应当说的就得说。
互动讨论
这里要谈两点:1、何为私欲;2、致知在格物。
先说私欲:善意的谎言通常都有表意对象,比如儿女对父母讲,员工对客户讲……反之亦然。之所以要讲善意的谎言,一定是期望获得一个善意的结果(虽然可能是当下的、短期的善意结果;不排除长期、永久的善意价值;或无善意的价值)。所谓私欲者,私意和欲望两方面。如果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利他的结果,则不属于私意。
再说致知在格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格事也。比如本来就是一个不好的事儿,其所说的就算是真言也无益,则也就不存在善意的谎言。如果事本来是好事(比如利他),办事人综合考虑当时当事的立场,为了达成善意的结果(目标),认为善意的谎言更能够达成目的,则应该诚这个善意,而致良知;否则,如果这个善意没有诚,则是与良知背道而行了。此即是本文主旨善意无谎言的意思!
在《大学问》里面,阳明先生在回答弟子“……敢问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欤?”中,就“格物、致知”有明确的回复:
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 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
案例分析
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 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谦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
善意的谎言通常都为权宜之计,一时之需,甚至通常都是急中生智。若当讲不讲,实则还会让人无所失措,善恶不分,纠结不定。
当然,善意的谎言仍然是谎言,如何真的做到不讲谎言,则需要日常又更好的沟通与信任。比如对妻子的查岗,若日常安排皆与老婆有通畅的沟通,多安排老婆与自己的同事朋友互动,让妻子对自己的行踪、交友皆深信不疑,又如何需要说谎?比如对父母的关爱,若能平时多与父母电话沟通,多陪父母,不让父母操心,则父母嘘寒问暖又怎需要善意的谎言?如此种种,皆在根上下手!而不是一时一事的规避,在于一时一事的规避,则是本末倒置也。
是以为,善意无谎言!
通过《大学问》的拆解,大家不仅深刻领会到了心学的真谛,更对本次沟通的主题“善意无谎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感恩阳明心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