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丈夫出轨,离婚是最好的选择吗

发布日期:2017-04-08 08:35:51浏览次数:926次

精心设计的背叛,如“马容易劈腿,宝宝好受伤”之类的,我们不谈,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轨。


另外一种也不算,如黄海波和王全安之流,没有感情投入,纯粹的下半身动作片。这在国外很多地区还是合法的。



什么叫出轨?


列车本应该在轨道上跑,夜以继日,不离不弃,突然有一天,它失去平衡跑出自己轨道,上了隔壁轨道……九死一生的好莱坞大片,当然,如果这台列车还能回复平稳,那就更是奇迹了。


chugui1.jpg


我们要谈的出轨是指未经特别策划,自然而然形成的,夫妻之间的一方与其他人等在精神与身体同时产生证据确凿的亲密无间的接触,但在事情发生后,出轨的一方幡然醒悟,在事情发生后愿意回头。


这是我要讲的出轨,它可能是个奇迹,但也可能只是个插曲。



出轨的原因可以很多,百度“出轨”二字,有人统计人之所以出轨,无非出于以下心理状况:


一、补偿心理;二、欠情心理;

三、贪财心理;四、图貌心理;

五、报恩心理;六、报复心理;

七、好奇心理;八、享乐心理;

九、相悦心理;十、互利心理;


列个表格分析下 (来自百度百科)


chugui2.jpg


从上表可见,出轨都是私、欲作祟。



那么,无论因为何种原因,假如你是妻子,丈夫出轨了,离婚是最佳选择吗?


肯定不是!


套用一个句式:不出轨的婚姻关系都一样,出轨的婚姻关系各有各的不同!每一个出轨事件都不会是那么简单的情状。


成龙当年出轨吴绮莉生下小龙女,克林顿出轨莱温斯基,文章出轨姚笛……智慧的女人都会选择宽容。马伊琍说且行且珍惜是对的,男人愿意回头,家门始终开着。谁不会犯错?错了就要踢掉的话,怎么能讲不离不弃,如何兑现生死相依?如果男人愿意回头,女人把门关着不让进来,不正好合了他的意——原来出轨是对的。


关键是,犯错的人是不是真的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是不是真的愿意回头!



人其实是个一生都在跟私欲作斗争的动物。


儒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中就有私,老吾老就是私,不能厚私而言利他的人是虚伪的,不负责任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儒家是理当如此!食、色性也,这是欲,本能的基础欲望;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亦是理当如此。私欲若是止于此,我们就是一个好人。


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就是过私,譬如官家的子弟再扯淡,只要一人在位,总会被安排妥当;谚云“二十而爱人之妻”,就是说在这个年龄的男人都会有的色欲冲动;女人“‘包’治百病”就是货欲;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讲的就是物欲,一个女人为了一时一刻的虚荣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可笑故事。


平常人一般避谈私欲,若有谈及好像马上就要与此拉开距离,颇有谈虎色变的意思。其实私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和不能正确面对


chugui3.jpg


我们是俗人,做不到大公无私,也不需要都做到大公无私,该有私面对私,该有欲面对欲就是最好了!


那么如何面对私欲呢?往圣开的通用的方子是“省察克治,戒慎恐惧”!所谓君子慎独即是说此。阳明先生开的方子则是“致良知”,一切循本心作为,不将不迎,勿忘勿助,以诚“意”为重。都是在说面对私欲需要做好当下功夫。


同时,圣人也对如何面对人的过错开出了方子:改则止!


儒家认为有私欲之过而无大错,若犯错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到错误,是可以宽恕的,所以说改则止。儒家说“止”,有双重含义,一是到此为止,一是止于至善。改则止,所以能改过自新,关键是自新,那个昏睡不醒的我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是承当信任,恕是容人之过。已经改过自新了,就应该被重新认可!



从姻缘来说,双方能走到一起不容易,青春易老,岁月不复。生命不可重来!再来一段爱情看似还有机会,但真爱亦没那么简单。伤害倘若不能在二者之间化解,伤痕会延续到后面的生活,这多出来的一个不能触碰的摩擦点,被小心呵护其实不那么容易!



出轨固然不好,分手确实最大的伤害!没有小孩还好,有小孩的话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儿了。纵横计算,至少是上下三代人、两个大家族、三个小家庭的事儿!说分手容易,坚持固然也有个性,结果也一样不可挽回。



分手若不是最好的选择,如何复位就是双方要考虑的了。


有人说,生活是艺术!对,生活越是艰难,越是艺术!


面对矛盾,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彼此都冷静下来,看看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底线是什么!



关键是你到底想要什么!


那个男人出门的时候还拥抱你,然后上了隔壁邻居的床,是个悲剧。但他愿意回来,你还能否信任他的拥抱?你的亲朋好友可能会劝你放下,你的闺蜜死党可能会劝你割舍,到底要怎么做?你其实要自己做决定。



chugui4.jpg


若解得致良知,则明白助人改过也是良知发用。若说心外无物,那么那些事儿都已经过去,幸福只是当下的选择。所以说心即理者,要置人情事变于时空之中,仔细辨别即是格物,找出道理即是致知,明确道理(本心)即是诚意,忠于道理(本心)即是正心。事事如此即是修身;事事如此达至一家,即是齐家;在其位而谋其政,事事如此达至一国,即是治国;事事如此达至天下,即是平天下。



天下事莫不如此,关键是不破!不破即为一物,自有培养之法;破而为二,则难有一体之说。不是说不能,而是太难,即便破镜重圆,也代价太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