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能见到自己才是真功夫(内两篇)

发布日期:2019-12-15 07:54:50浏览次数:790次

jianziji1.jpg


【分享人】崔俊龙

【共学日期】2019-12-11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之钱德洪录30


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


初读这段时候,我一直很费解。瞽叟和舜的故事已经听过好多遍,在瞽叟连同后妻、儿子几次三番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居然在想: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孝,所以才不被老爸瞽叟喜爱。这种逻辑更多在电视剧中出现,出现在大圣人舜的身上,感觉很是费解。经过盘子老师和千洪老师的解释引导,豁然发现还有另外一个视角的可能性。


舜何尝不知瞽叟他们在联合陷害他?否则几次三番怎能巧妙逃脱。舜又何尝不能猜到瞽叟多半受后妻影响?作为一个盲人,老婆就是自己的另一双眼睛。其实这些自不必多说,而难得的是舜不为外物(人、事)所动,在次次胜利大逃亡的同时,不断反思不能尽孝处,所以越来越孝,而后瞽叟恢复慈的本体时,皆大欢喜。


看到别人容易,看到自己难。哪怕本周一周月亮教授见面会我因工作原因没能到场,依然从照片里注意到周月亮教授在答疑时手中夹着香烟。这还是件小事,与人争辩时能否看到自己?身处逆境时是否看到自己?受人喜欢或厌恶时是否看到自己?孟子说,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收回来了吗?还是依旧在外面,哪怕没做事的时候。


而与此同时又常常看到自己容易,看到别人难。瞽叟从不以为自己做的是错的,否则也不会去做。很多时候,我是对的,我赚了还是赔了,我是否受人喜欢,是否得到尊重,我比别人好了还是差了。看不到别人还不算最坏,看不到理就有点难办。爱做梦的人自古就有,可是再好的黄粱一梦,也不能煮熟一梦的黄粱。


jianziji2.jpg


【分享人】崔俊龙

【共学日期】2019-12-4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之钱德洪录29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这段的字面意思,我觉得很简单。大致就是四个字“不拘一格”。阳明先生举的例子也很好理解,大概说一园竹子,每一根都有枝节,但是你不能要求每根竹子的枝节都一样高低大小。只要良知是同的,文王作彖,周公就作不了彖了。所以周公系爻。周公系爻,那孔子就不能再系爻了,所以孔子赞《易》。看似做的事不同,而理是一的,所以孔子讲一以贯之。


字面意思大概这些,但是我却觉得非常模糊,并没有吃透这段话的意思。文字是文字,意思没体会到意思。学习文字简单,领会甚至体悟意思难,正像我这段时间的体会。这次共学时心友们,提到一个词“信不及”。只一个“信不及”,文字就是文字,意思还没意思。只一个“信不及”能百里者止于九十,能九十者止于脚下,学游泳的止于岸边。宝剑挂在墙上,论语堆在书架,可惜。


一定要去做些什么吗?文王做彖了,周公系爻了,孔子赞《易》了,我要做什么?一园竹,有的已高达数米,风骚飘逸。有的还未抽出笋,闷不做声。重要的不是风骚飘逸还是闷不做声,这个是枝节高低大小不同。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在做的事。


从小时候学习写字,到长大了拥有一手好字,总会经历歪歪扭扭的一段。但是只有一笔一划裹挟着汗水的堆积,融进血里肉里,才能大笔一挥、“信手拈来”。


jianziji3.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