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回到本心,方才见得曾经的面目可憎
【分享人】张聪慧
【共学日期】20190529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之黄省曾录10段
曾经有段时间,我停下来没怎么写分享。坦白来讲,内心里觉得这是文字上的表面功夫,和做到的真功夫是两码事。曾经屡次扪心自问,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有时真觉得确实有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意思。
当时我嘴上不好意思说,但内心有点排斥。我们都知道,学习心学,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自己都还没做到,却在那里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实在是羞愧难当,所以就决定先多学少说。后来经过阿来堂主和伟良堂主的砥砺加持和责善功夫,又害怕影响到共学的正常生态环境,所以我才又回到了正常轨道上来。内心里认定的是要争取尽量少说空话、不实之妄语,首先要不自欺,更不能欺人。
昨天到一朋友家聊天,聊到了孩子教育的话题,做了深刻的回顾,结合前段时间和儿子的电话沟通,真的从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是罪过,有时能想像出来留在孩子的眼里和印象里的那张可怕可恶又可憎的一张臭脸,还有伸出去的指指点点的手……
以前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听到类似“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深层次是父母的问题”等等,嘴上懒得争辩但内心却不认同。天底下父母都是为孩子好,哪有害孩子的父母?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现在内心里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问题很多,当时的自己真是无知无畏,害人不浅啊。
昨天共学的内容,为什么曾点在老师面前不是那么中规中矩,甚至有点放肆,回答问题时有点答非所问而孔圣却出乎预料地称许他,似乎让人有点迷惑,但细想一又不难理解,这也引发了大家很多的发散性思维。有一点值得大家深思一下,人生最终坚守的应该是什么?是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子,开什么车吗?那等到这些都实现了呢?为什么很多功成名就、腰缠万贯的人并不快乐而常感空虚失落?
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外在的载体,人生最终的追求目标应该是真正客观地认知自我,进而修为自己、自我完善,做内心丰盈更好的自己,说到底最根本的也就是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