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南溟书院游记

发布日期:2020-07-28 08:14:44浏览次数:1020次

nanming1.jpg


南溟书院游记

盘古子


文公祠里拜文公,

文公可知后学汹? 

德性问学本一事,

支离从此分两宗;

谁家寺僧骂老祖?

菩萨各异路相通。

风景独好人来少,

门庭高大香火怂!

南溟早非南蛮地,

书院至今书生窘;

幸有石斋来作伴,

持敬良知明诚中;

洙泗濂洛本一脉,

儒家祠堂当融通。


有感于南溟书院文公祠正殿联有“德性问学原两端并举任陆王纷纭异说撼大树以何能”句,儒家后学多书生气,窝里斗,为圣贤争名分、争高低,岂是圣贤渡人本意?后学一己之私,自以为是而已。我辈当警醒之!


南溟书院所在位置得天独厚,俯瞰南湾,风景独好,气象万千;文公祠建设思路周密,庄严肃穆,铺陈周全。然而,此联气象,大煞风景,我跪下去心不甘,站起来情不愿,感慨万千!


nanming2.jpg


南溟书院介绍

摘自网络


南溟书院是明代铜山三大书院之一,亦称朱子祠、文公祠,奉祀理学家朱熹。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顶。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一生研究理学,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热心教育,授业讲学,诲人不倦,在我国政治、哲学、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倡导教育,传播文明,对地处海隅,世代渔樵耕牧的铜山人尤为重要。明代嘉靖五年(1526),福建参政巡海道蔡潮奉旨在岵嵝山顶兴建“紫阳朱子祠”,供读书人读经论道,倡立朱熹理学教育思想。他题写“南溟书院”、“紫阳过化”匾额于书院,镌刻“天开文运”、“学海文澜”于祠前五石崖之上。


1537,巡抚殷从俭“檄诏安显钞银六两以充祀典,岁以春秋仲月次丁日所官致祭”。万历二十三年(1595)七月,因飓风淫雨堂庑倾坏,铜山众生员呈本府县,官府于次月拨银三十九两重修。书院在官府和乡绅的鼎力支持下,渐渐发展,与崇文书院、东璧书院为当时铜山三大书院,先后开设义学、社学、书塾、月课等,携手共启铜山文教兴盛之风。


明崇祯四年(1631),黄道周抗疏罢官辞京回故里,他于南溟书院、漳浦明诚书院、余杭大涤书院、漳州紫阳书院、邺业讲堂聚徒授业,传播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每到讲学之处,仰慕他文章气节的学子远近毕至,为改造社会,培育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形象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知行合一、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他治学“严于律己,忘我为人”。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深深领略到他注重品德教育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他著《榕颂》,借歌颂榕树经霜不凋,实而无华,立身坚确的高尚情操,引导和教育学生要似榕之高尚,学榕之利人,树榕之坚定,努力培育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在抗清斗争中,他引导学生在民族战争中锻炼民族气节,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黄道周先生一生情怀高尚,志向远大,堪称“为人师表”,更足以传之千秋万代。“立朝守正,风节凛然……不愧一代完人”清乾隆帝笔谕赞道。


南溟书院的创设,对开启铜山兴学之风,促进文化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铜山志》载:“南溟书院以教乡之子弟习书礼焉,菁莪化行,人文蔚起。”自明嘉靖以后的120年间,铜山子弟进甲10人,登科22人,有贡生27人,庠生近500人。铜山自此科甲蝉联,儒贤蔚起,名震闽海,黄道周先生不禁赞道:“吾乡之子拖船荡桨,亦能文章”,故世有“海滨邹鲁”、“东南之秀”之美誉。

清康熙三年(1664)南溟书院因迁界而废弃。铜山复界后翌年,铜山进士唐朝彝倡议重建并设义学。康熙三十五年(1696),铜山所划归漳浦县云霄厅管辖,漳浦知县陈汝咸为恢复发展铜山文化教育,以“有司”之责,“爰葺书院而新之,修明祀典”,特配乡贤黄道周神位以祀,延请教师。次年,陈汝咸又自捐薪俸,带头倡建校舍,扩建书院,还亲自撰写《南溟书院碑记》以记之。清雍正二年(1724)后社学被废。雍正十三年(1735),铜山所划归诏安县辖,知县雷其达莅临南溟书院设月课。乾隆十七年(1752)汀漳龙道单德谟道铜山巡视,复挂“中天接统”大匾于祠内。咸丰三年(1853),本所山后村朱琼瑛贡生到铜山古城设塾讲学。在清代科举时代,南溟书院成为入学秀才读书会文的场所。


沿着蜿蜒曲折的台阶,如登云梯。扑入眼帘的是“与造物游”4个石刻大字,浑厚遒劲,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落款“嘉靖丙戌四月望 天台山人蔡潮书”。蔡潮,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庸儒将,仅“与造物游”4字,便把铜山大自然造物,灵气聚集,地灵人杰,刻划的淋漓尽致。一对“天开文运”、“学海文澜”石刻,令书院蓬荜生辉,书香意浓。我感慨万千:这不正是“天降大任,文运勃兴”和“学问汇集之海”之意吗?这不正象征着知识渊博深如汪洋的朱文公吗?


凭栏远眺,昔日的明嘉靖巡海道蔡潮的“与造物游”、河阳罗万里的“登山观海”,共同抒发了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内心情感,读来让人韵味悠长,含蓄隽永。“天开文运”、“学海文澜”石刻、“结山水缘”、“天临海境”、“水天一色”、“山海巨观”、“小蓬莱”等诸多吟咏题镌,帧帧墨宝,或遒劲、或飞舞、或凝重、或轻逸,如同一页页翻读的历史,让人仿佛闻到那卷帙深处泛起的缕缕书香。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无不赞叹山海俊美、世间奇观。


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东山县志》载:“浙江临海县人。明嘉靖间莅铜山,任巡海道,兴建南溟书院,并于东门屿立石塔,所至有政声,又能洞悉地势,镌石上墨迹尤多。”蔡潮为官,“心存康济,志切忧民”,福建泉漳二州的军民为他树碑表德。他著有《霞山集》十卷,刻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


座落在铜山城内最高处的南溟书院,为弘扬朱熹、孔子、黄道周三圣贤的理学、治学精神,倡导重教兴学,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依原址重建。历经4载艰辛,得东山民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喜缘捐施,现已复建多处建筑。新建殿宇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瑞像重现。重建后的书院正殿主祀朱文公,左侧配祀文圣孔子,右侧配祀明末武英殿大学士、乡贤黄道周,游客不绝。大殿内现挂着由东山籍海军少将黄江先生赠送的横匾“德启后学”、“理学宗师”,两边木刻对联“删定赞修值千古同功较汉唐训诂诸儒仰高山而倍功,德性问学原两端并举任陆王纷纭异说撼大树以何能”。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先生题写的“泽被天下”、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永华题写的“斯文在兹”、广东省著名书法家陈秋明题写的“如林山斗”、广东端北卢有礼的“哲贤璀璨”、里人陈坤生的“学海毓哲”等匾额。殿外悬挂有中华书画家协会主席题写高山的“南溟书院“、原福建书协副主席沈觐寿题写的“学无止境”、河南中原田野题写的“翰墨铸情”、原福州军区政委、少将陆凤彬题写的“月印山川”,以及“紫阳邵德”等匾额,台湾著名大和尚释海涛题写的“正心”、“诚意”等,木刻对联“道衍唐虞佑启一方邹鲁,心同日月照明万古乾坤”。迈进大门,便见一对石柱上刻有原福建省书法家游嘉瑞录朱熹一副称赞游酢、杨时对理学南传贡献的对联:“道南首豸山(游酢字号),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背面是里人黄成才撰书的对联:“苏峰拱秀南溟盈光铜海人杰堪称邹鲁佳境,狮山雄幽东屿峻巧古城地灵此乃圣贤故乡。”


左右两廊分别是“二十四孝”和“朱子家训”石刻。此外还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万紫千红总是春”、“斯文在兹”等多处朱熹语录。


“学海无涯飞舟最爱激浪,书山有路骏马更需快加鞭。”每至高考之际,这里更是人头攒动,香火盛极,香客们顶礼膜拜,为莘莘学子祈愿、祝福。


漫步书院,细品赏读五姥石崖上的“结山水缘”、“天临海境”、“水天一色”、“海阔天高”、“山海巨观”、“小蓬莱”等诸多吟咏题镌,如同一页页翻读的历史,积淀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的艺术魅力,仿佛闻到那卷帙深处泛起的缕缕书香。那些斑驳不清的《重兴南溟书院碑记》,又好似在娓娓诉说书院的兴败,让人遐思不尽。


站在书院鸟瞰,水天一色尽收眼底。南望东山岛第一高峰“苏柱擎天”,高耸雄俊;东望东门塔屿,文峰挺秀;西望东山内海,恍如瑶池;北望雷峰曙照,晖光远映。清晨在此观日出赏海景,别有一番景色。那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绚丽壮观。夏夜风静天高,观城廓万家灯火,霓虹灯闪烁;疏枝淡月,岛礁朦胧,氤氲虫鸣,新透绿纱窗;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海风送爽,蓬莱胜仙境。这绝妙佳景就是古人所称的“文公座上看天池”、“七十二坎如云梯”。抚物追昔,遥想万历丁酉那年,晴空万里,忠义循良云南罗万理,兴致勃勃,站在书院前极目远眺,心有所感,形诸笔端,激情挥毫题镌“登山观海”四个大字,高度浓缩了山海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意味隽永,情景交融,胜似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名句,令人击节赞叹。


岵嵝山下有一巨石钓鳌台,岩壁的高处书有民国二十四(1935)行署督察专员湖南汉寿朱熙题镌的“海晏河清”4个大字,字径高约3米,笔法宽绰壮健,大度雍容。饱含着老先生寄希望于“华夏太平,时和岁丰,修文偃武”的美好愿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谒圣贤,明心志,君子当自强不息。从朱文公那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今天发愿重修南溟书院贤士的义举中,东山必将“文运兴勃、人才辈出”,愿我们用心携手共倡重教兴邦,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