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心累

发布日期:2019-05-02 08:00:15浏览次数:845次

xinlei1.jpg


【分享人】周伟良

【共学日期】2019-4-29

【共学学堂】上梅林学堂

【学习主题】《大学》首章

【分享内容】


昨天学习了《大学》的首章,这是我第二次学这一篇文章,尤其经过盘子老师的解读后,我又有新的一些看法。


大学之道就是成为君子的学问。通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来成就一个君子的人格。“明明德”就是说君子需要让自己的良知光明,不被自己的私欲遮蔽。就能弘扬光明正大的美德。


那君子的德行如何能彰显呢?这就需要“亲民”,也就是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做事的时候,我们升起了什么样的念头,是良知光明的,还是良知不光明的。若是不光明的,被私欲遮蔽了,就需要去掉这些私欲,就能达到“至善”。


“至善”就是无善,无不善。就像是一把刀一样,没有善和不善,只有使用刀的人才有善和恶。人之所以有善恶,就是因为人有私欲,有私心杂念,所以我们要通过“格物”格去我们的私欲,让我们的内心重新变得光明,干净、纯洁,这样就能达到“至善”了,也就是一把刀本来的状态。


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心累”,因为我没有过多私欲,读书就是读书,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没有急于求成之心,没有立马见效之心。没有强记之心,没有卖弄、炫耀知识的心,人怎么会感到心累呢?正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太多的私心杂念,太多的私欲,所以意念不真诚,良知被太多的私欲遮蔽了,心自然感觉到很累。


xinlei2.jpg


大学里还讲到了“本末之道”、“厚薄之道”、“终始之道”。儒学就是讲究伦理秩序,不能要求一视同仁。例如对自己父母就应该比对其他亲戚要好,对兄弟就应该比对其他的朋友更好,对朋友就应该比陌生人更好。儒家的仁爱是有秩序的,如果你对外面的朋友比对自己的父母还更好,这就是不懂的“本末之道”、“厚薄之道”,这种行为就是在本末倒置。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幸福的。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


当我们懂得了做人做事有“本末之道”、“厚薄之道”,我们就是只需要向内修身,做好自己,让自己的良知光明,那么很多东西,不用去外在寻找。儒家认为:“内圣外王”,所有伟大的人都是不断修身,内在达到圣贤的状态,那么你的一举一动,说的话,做的事,自然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他人会心甘情愿地跟随你,你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帮你,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什么事情,不用刻意去追求,顺其自然,成功就水到渠成。这就是“内圣外王”的威力啊!所以王阳明、曾国藩等立志做圣贤,他们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有多成功,做多大的事,做多大的官。只是按照圣贤的良知去做人做事,自然就有了这一番成就。


所以做人就应该“反求诸己”,“内圣外王”,顺其自然,做任何事情自然能水到渠成。不必刻意强求。这也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治”,抓住根本,就像种下种子,把根培育好,枝叶自然长得繁茂,不用刻意去哪里求的枝叶繁茂。


xinlei3.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