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所谓大智,只是知不知而后无不知

发布日期:2019-03-28 08:11:26浏览次数:871次

zhibuzhi1.jpg


【分享人】张墨缘

【分享日期】2019.3.25

【共学地点】裕安学堂

【分享内容】《答南元善书》后半部分


人的本心就是太虚,万物皆有(注:杂于其间),却廓然无碍。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良知。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还能够推理判断,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


心是身的主宰,知是心的本体,我们所要做的功夫就是不断的格物致知,让心体空灵而不为外物所惑。


形形色色的世界给予我们很多,也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和处世方式。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总会遇到许多名利色诱,我们应该不为外物所动,始终致得自己的良知。


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的确,背负了太多的压力,背负了太多闲言碎语,我们才会活得那么累!


“心外无物”与“心无外物”如何理解?


心外无物是心学的入门级概念,同时又是终极境界。心与物同体(注:一元,性也),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从一方面说,本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注:天地之心即我心,天地任我行,万化从我心。);从另一方面说,本心无体,以感知天地万物是与非为体。而心无外物,大抵就是指去私欲,不被名利色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注:既知无外物,则即是本心虚灵不昧,无遮蔽,无沾染。)这两者一直分不太清,在这里发表下自己的看法,请教一下各位高明。


分享一下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所感概:


学习心学这小半年时间,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觉得心学好难!到后来的逐渐清晰,明白心学就是为己之学,就是致良知,知行不二,致中和,觉得并没有那么难!再后来,发现心学还分有种种功夫,又觉得其实还挺难!然后,觉得这种种功夫归根结底,还是心的功夫,又觉得不难。再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注:各种纠结)


一些事情明明良知告诉我不能做,还是会被私欲左右,控制不住要去做。就会在想,中和这种境界是不是只能无限的接近,而不能完全达到呢?感觉总是一会清晰,一会纠结。也会在反省,是不是自己是为了学心学而学心学,把它当作是一种知识,并没有做到为己,才会这样。(注:能反,则自新!反思自己是不是为了学而学,就会将知识的学——闻见之知,转化成行动的学——功夫。谁说的?转识成智,所谓大智,只是知不知而后无不知!)


zhibuzhi2.jpg



——盘子老师点评——


我也曾多少次与你有相同的困惑,但最终还是坚信良知,力行良知。致良知必定不容易,但若时时警醒,即可发现其大用之处-得力处。


你悟性好,染污少,学习认真,所以概念你都接受快!但运用上却做不到熟练,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修学,一边修一边学,一边学一边悟,是为修证。要将学来的良知知识转化成心头的良知体认!有冲突很自然也很必然,此正是用功之时,也是用功之地。


修行的人都有个阶段,越修越觉得自己身上毛病多,甚至怀疑自己!但若能经过这个阶段,就会越来越轻松。初其不见,一旦见得,触目惊心,若能立志笃定,则见得即格得,久久为功,待到荡涤清澈,自然见底!


就像创伤痊愈,初期要用刀刮骨毒、剔腐肉,后来新肉长成愈合,又总是会有些痒痛,再后来新肉完全,亦是嫩肉不经摩擦,再后来老透,虽经刮划磕碰亦不再有不适之感。


人总是从不知(不自知)到多知(自以为),到知不足(敬畏),到知无知(入道)的状态。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参学悟道,定有徘徊,坚信不疑,久久为功,渐入佳境,自可行于中正大道!


孩子,我这样说,你能懂吗?加油!


zhibuzhi3.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