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元善比陶渊明更高一筹
【分享人】马静
【分享日期】2019.3.15
【共学地点】裕安学堂
【分享内容】《答南元善书》前四段
读阳明先生的信,就像是在读一位亲切长者的信,没有时间距离感,侃侃而谈,答疑解惑,可谓见字如面,如接颜色^_^ 信中提及对名利的态度,这也是我加入阳明心苑之前对盘子老师的疑问。如果一个公司/平台不要名利,那岂不是没有进账,初心再好没有资金如何运转,如何维持自己和家人的花销,果真如此不是太虚伪?我记得当时盘师的回答是水到渠成,名利不用舍弃,但这只是结果,不是目的。但如今我读了阳明先生的信,才更加明白了盘师的意思。名利不需要舍弃,问题是不要为求名利而求,向外求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关键是要修心,向内求,内圣外王,下足了内圣功夫,外王自显之。
就像《大学》首章中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一定是先有发心/目的,再有结果/路径;先要修心/爱人,而后自然会有名利结果。这样做才是遵循道,所做的事业才能健康生长发芽。很多企业家在事业的上升期遭遇瓶颈,往往就是因为内圣功夫没做到家,“先后”顺序没有理清楚,所以才更需要先修心,从而提高事业的天花板。
阳明先生还提到两种类型的“不求名利”:
一种是如陶渊明一般避世之人,表面上抛舍名利,实则寄情于外物,“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这种向外求的所谓“高抗通脱之士”,很难会真的感到开心,一旦厌倦了某种状态和兴趣就转而从别的兴趣中寻找快乐,但终不能够“无入而不自得”,比如很多有钱人什么都有了却依然不快乐,因为他们都是寄情于外物,而没有向内求;
另外一种则是如南元善这样的世上炼之人,表面上看是已经名利在手了,但是当名利一瞬间不在了,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心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没有把名利得失放在心上,做到了心外无物(物乃心上事),在任何环境状况下都能感到自在、心安理得。
所以,在阳明先生这里,南元善比陶渊明是要更高一筹的。
在学第一段的时候,有心友猜测阳明先生是客套,我当时就觉得不可能,因为我在盘师身上看到了真实,所以认为心学就应该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那作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自然也是真实的,所以他的赞美肯定不是客套,后面几段就可以看到他的论述有理有据有节。举例来说,阳明心苑要拍企业宣传片,那我就说拍共学现场时盘师去一下会更有气氛和效果。盘师说他不去,他就要呈现出来他不在时共学现场的状态,他要真实的东西。当时就非常感慨,心学果然不是光学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阳明先生的文章写的真好,心学发用的更好。但我们却把它们丢一边,去学稻盛和夫的哲学、阿米巴等等,其实那只是稻盛和夫对心学的发用,殊不知稻盛哲学是源自我们老祖宗王阳明的心学。好东西就在身边,幸运的我们找对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