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丧失了自我,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活
【分享人】王海全
【共学日期】2019-3-7
【共学学堂】福田学堂
【分享主题】传习录下(213-215)
【分享内容】
本次共学内容主要是说情绪的问题和关系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情绪是我们大脑的思维想法对关系的看法和评价,诱惑、迷失、自私、错误、痛苦、无知、矫狂、迷惑、犹豫、欲望这些情绪来源我们的期望和现实的偏差,当我们期望不能和现实相符时,我们就会对自己、对别人不满,充满抱怨、批判、失望、愤怒。我们对别人的期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自己人生的体验,是我们过去经验的积累,是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和念头,而不是事实。
我们在与亲密关系、同事朋友、领导上级、家人之间由何尚不是这样?相爱相杀,我们都充满期待,希望别人了解我们,迎合我们、满足我们。越是熟悉的人、越是亲近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期待越高,甚至想象他们是我们肚子的蛔虫,我们还没有说出口,就满足了我们。
为什么这个社会中会察言观色的人会受到喜欢,因为他们能看出我们的期待,但他们丧失了自我,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经历、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的想法越独立,越自我时,我们对他们的不满情绪越多、越生气、越愤怒,因为熟悉、因为亲近我们更有期望,我们为什么不对陌生人发火,因为我们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对他们没有期望,我们能平静的看待他们的所做所为。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需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按照上文的说法,即使我们能逃脱与别人的关系,我们可以逃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吗?所以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我们对自己不再批判,不再挑剔,不再斥责,自己与自己能够和谐相处,能接受自己的状态,能接受自己的当下,也就能够坦然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活在当下,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经历。
所有的关系都是自己与自己内在的关系,当我们与自己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了,一切外在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自己与自己内在的相处就要求我们内心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基石,也就是我们学阳明心学的意义,希望与各位共学者一起慢慢进步、慢慢去修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