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6章 无物之象(原第14章)
发布日期:2017-04-28 07:46:56浏览次数:956次
第6章(原第十四章)无物之象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心解:
夷是指无法看见的东西,希是指无法听到的东西,微是指无法捕捉的东西,这三样东西都真实存在又无法穷究,大体可概括为道的表征。
它在形而上虽不明朗,形而下却不暗淡。
它的形迹可见却无法描述,追本溯源,不见踪影。它托物显己,有象无形,只能用“恍惚”来表述。
它向前看不到头,向后看不到尾,绵延不绝。
人们可以依据自古以来的观察来明断今天存在的必然。同样,也能向后反推历史之源起,这是因为道体生物不竭、托物显己的记载功效。
点评:
本章虽然是在描述道的特征:明明见在,却不可捕捉。道有形迹“绳绳系”,却“复归于无物”,似可见又确无,所以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但实际在告诉人们,道之发用流行无间不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正因为此,一旦把握道的运作规律,并遵循道的形迹,便能够向前推演,向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