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73章 其事好还(原第30章)
第73章(原第三十章)其事好还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凭借道体辅佐国君的人,不会依靠军事优势让天下臣服。
其事好还。
仰仗武力最终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优势不会永远存在)。
你没看到吗?(隐语)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队经过之处,荆棘丛生(植被、农作物被破坏);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大仗打完以后,多半年岁都不好(战事耗去人力、牲畜与财货,地无人耕,没有收成)。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以道佐人主者”,打仗是为了了结争端(以战止战),而不是要消灭对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既知以战止战,所以不会有自满之心,不会有炫耀之心,不会有骄横之心;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之所以要打仗是因为不得不打,也必不会有逞强、或以强凌弱之心。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发展壮大就会走向衰老(这是道),但这样的行为(以兵强天下)是不合乎道的(不明),不合乎道的行为注定灭亡。
以此纪念战国名将庞涓
点评:
前章讲了战争是君王贪得无厌的恶果,正因为此,有道的君王不应该主动发起战争。但是,你不发起战争,别人会发起战争。既然战争是避免不了的,如何看待战争就变得很重要。
在老子认为,崇尚武力是“有道者不处”的,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们,也不应该把崇尚武力作为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事好还”,它会连本带利还回去!这样的生意没有人会有兴趣!但这显然不是生意,而是因为“贪得无厌”导致的灾祸!既然说“贪得无厌”就是为了个人私欲,而不是天下民心。
打仗到底有什么样的害处呢?“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经过之处,植被、土壤、农作物都被破坏,只剩下荆棘丛生,百姓无法营生;大军相争,一场大仗过后,耗去人力、牲畜和财货,地无人耕,人亦无力耕地,灾荒就会出现。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尚武!
但并不是说不尚武就不备战!不尚武,但要能打仗!打仗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要么是为了“替天行道”而打仗,要么是为了抵御侵略而打仗!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止战”,所以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人,是希望快速地了结战斗!如此才是“以道佐人主”,而不是好战——“不以取强”。
既然说止战才是备战的目的,那么面对战争的态度就很鲜明了:
1、果而已:要打就打赢,打不赢就没法“果”;积极备战才能以战止战。
2、果而勿矜、勿伐、勿骄:打赢了也不要自满、炫耀、骄横,有自满之心、炫耀之迹、骄横之意就违背了道的无为,就不是“以道佐人主”;
3、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打赢了是因为不得不打,不是自己想打。打赢了也不要强取豪夺,杀人越货,甚至屠城!而应该要从容!
为什么要“勿强”?
因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以为打赢了就不得了,就是“强”,就是“物壮”,“物壮则老”——这是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有道者不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规避事情做“老”,注意火候,不能过!因为,“不道早已”!“不道”就是无道,“天下无道”,终结的命运就在前面等着,“早已”就是命中注定!但这个“命”并不是天命所归,而是人为逞强的结果。
如此,本章在告诫统治者:
1、以道驭民;
2、积极备战;
3、不主动挑起战争;
4、外敌来犯,要打就要打赢,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
5、打赢了也不实施报复性侵略。
实际上,老子在前面已经清晰地讲过许多遍,“以道佐人主”,无往而不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今日亦是大争之世,周边战事一触即发,我们如何面对周边邻国的挑衅,如何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势力,如何看待俄罗斯、中东各国,都是需要智慧的!老百姓会起哄,国君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