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32章 大患若身(原第13章)

发布日期:2017-05-28 07:29:39浏览次数:1034次

laozi1.jpg


第32章(原第十三章)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无论得宠还是受辱都要警惕,就像重视灾祸随时可能降临自己一般。


何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是个卑贱货,得宠要警醒,失宠(得辱)也要警醒,所以说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我所以有各种忧虑,是因为我舍不下这条命(七情六欲、功名利禄),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倘若我连生死(不生不死、无我自然)都置之度外了,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像忧虑身体(欲望的满足)一样忧虑天下苍生福祉,就可以寄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像爱惜名节(德性的培固)一样爱惜百姓,就值得托付天下。


laozi2.jpg



点评:


很多版本的注解都说本章的内容是老子“贵身”思想的体现,未必究竟。老子是反对“厚生、益生”的,第16章(原第八章)老子讲“上善若水”,为何?因为水能“处众人之所恶”,既然人要能“处众人之所恶”,又怎么会有“贵身”的思想呢?


但若老子没有“贵身”思想,为何讲“贵大患若身”呢?问题(分歧)就出在这句话里。《道德经》通篇讲到的“大”,譬如“大成、大器、大盈、大道、大音、大象”等等,都是接近极致的表达,不妨用“没有比这更大的”来理解。那么这里的“大患”也一样,老子要表达的是,对人来说最大的“患”是因为“有身”,所以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诚惶诚恐啊!老子讲的不是“贵身”,而是“贵患”啊!每每念及自己这一具臭皮囊,都能惊出一身冷汗来,才是本篇要义,才是真精神所在!


正因为此,人们为了这个臭皮囊而进行的所有七情六欲的发泄、功名利禄的争斗算计都是要警惕的,是要摒弃的,是不齿的,而“宠辱”就是争斗算计的“形器”,功名利禄都装在“宠辱”当中,所以说“宠为下”,这是个卑贱货,不是好东西。


得宠并非好事!今天得宠,明天还会失去,从道的角度看,“宠”通常意味着与其对立相生的“辱”的存在。所以人要居安思危。要居安思危到什么程度呢?要像恐惧臭皮囊一样!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善摄生者”,他们都懂得收敛。他们知道要远离宠、辱,不会因为得宠而感到欣喜,也自然不会因为受辱而伤神。他们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重视灾祸,而能做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否则,稍有闪失,不仅身体无法得到保护,性命也堪忧,名节也必不会保全!


如果能像忧虑身体一样对待百姓福祉,像爱惜名节一样爱惜百姓(鸟爱惜自己的羽毛)那么,他也就会具有推己及人的仁德,能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能爱民如己,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值得托付!


在第17章(原第十五章)中,老子讲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这样的人长什么样呢?“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都在描述一个举止收敛的人,一个充满敬畏心的人,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一个克己旷达的人,一个宽广远大、中正浑厚的人,这样的人也当然是值得托付的。后面还会讲到的“我有三宝”,都是在表达类似的意思。


所以,读老子如果仅仅是望文生义,九九八十一章中,可是要误解老子百千回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