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48章 不欲见贤(原第77章)

发布日期:2017-06-14 07:07:09浏览次数:690次

laozi1.jpg


第48章(原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天所遵循的法则,就像拉弓射箭一般: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高于目标了就往下压,箭低于目标了就向上抬;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富足的让它自然减损,贫乏的让它得到补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就是天道的法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道的法则切好相反,穷敝不足的人供奉富贵得势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还有谁能能做到以富有滋养天下,只有行道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an4)贤。

      圣人明了此理,所以,不刻意为之,即便做成了也不自以为是,居功自傲,他们做事不求让人看见自己的贤德,让人把自己当楷模。


laozi2.jpg



点评:


本章讲天道与人道在均衡万物上的不同,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道是自然无为之道,人道是刻意有为之道。


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类社会是有分工的,人的资质也是有差异的,所以人天然就有财富上的贫富差异,富有的人不需要劳作即可悠闲度日,而穷人必须终身耕耘还未必养活自己。


富有的人未必是“有道者”,能做到“有余以奉天下”的富有的人才是“有道者”。


富有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财富的富有,一种是精神财富的富有。佛法里面讲的“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精神助力,而不是物质帮助。所以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淫虽然难做到,贫贱不移更难做到。所谓“不”都是对道的坚守。


今天的人,多能解决基本的生存困难,而精神上却贫乏之极。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在精神上都没有依托。只是因为对道的不了解,不能做到“有余而补不足”,富有的人忙着敛财,甚至为下辈子敛财;贫穷的人忙着衣食,就更没有时间思考道理了。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虽是至理,然而,钱财确实能让人精神上更加富有,是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这也是事实。所以,人不要因为修行修心而避讳谈钱和赚钱。但是作为修道者(不是有道者),也不要只看见钱而忽略了心的修行,赚钱是为了更好的修行,修行是为了不需要赚钱而不再缺钱!


俗话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没错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