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49章 圣人无私(原第7章)

发布日期:2017-06-15 07:34:38浏览次数:977次

laozi1.jpg


第49章(原第七章)圣人无私



天长地久。

      天运无息,地行不止。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无息且不止,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生物不止,生生不息。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明了道体,所以能在事务中做到不为私利却能被百姓拥戴;能在置生死于度外却能被百姓铭记。


非以其无私邪?

      难道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吗?


故能成其私。

      所以能成就他的德性。


laozi2.jpg



点评:


本章在讲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就要舍己为人,忘掉自己。


核心是,什么才是成就自己!什么才算是成就?


吃好了、喝好了、玩爽了是不是成就?得到这些算不算成就自己?


基于前面各章的分享,我们肯定知道,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都是老子所批判的“百姓皆注其耳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害人之物。


成就自己的判断是无为不争且对他人有益,这就是德性上的圆满和成就。


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先要努力帮助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发展了,成就了,自然而然也就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奠基作用,实际上这是相互成长相互影响的。比如一个经理要想成为更高级别的总监,一定要把下属培养起来,否则自己没法往上走。你不培养人,别的部门(业务线)培养了可用的人才,他往上走了,只会成就他的上级。当然,这种培养也要顺其自然,确实是人品、能力和时机都合适,而不能拔苗助长或者任意谋私,因为任何刻意的行为都会受到道的反之,最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果报只是时间而已!


老子在这里以“天地”为例,天地无言、不争、不恃、不宰、不自矜、不自是、不自伐,却成就万物生长,生生不息,因为“不自生”,所以“能长生”。反过来说,自生者必不能长生,老子甚至明确提出警告:“生生之厚”者即是“动之于死地”(见第35章,原第50章)!


圣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天地是道的代言人,圣人是天地的代言人,当然明白天地不自生的道理。所以圣人作为都是无私、无我的,因为圣人的行为本来就是无为的、不有的。所以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说“先”并不是圣人要“先”,而是百姓以为“先”。老子提倡“不敢为天下先”是不把自己的欲望、快乐、利益放在百姓之前。说“存”并不是自己给自己立贞节牌坊,而是德行天下,百姓感受到圣人的恩泽,所以念念不忘。


可见,圣人成就的不是自己的私心和物欲,而是德性!这才是圣人之私。


董平教授在解读(《老子研读》)这一章时提到,“总是隐隐感觉到老子的此类话语中包含着某种难以言表的术的成分”,我深表遗憾,不明老子之心啊!老子教人做圣人,如何能少了术用?而其所谓术,又如何离了道一分一毫!


圣人如此,我辈何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