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50章 多言数穷(原第5章)
第50章(原第五章)多言数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强调仁德,对待万物都一般无二,用之当然,弃之自然;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强调仁德,对待百姓都一般无二,用之当然,弃之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生物,就好比一个大风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风箱里面空无一物确不会塌陷,一旦作用起来却又源源不断的输出(风)。
多言数(同术)穷,不如守中。
言论(政令)太多终会让自己陷入窘境,还不如坚守中道。
点评:
前几张讲了“圣人常无心”、“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无私,这里接着讲“圣人不仁”。
天地是道的代言人,其所行无善无不善,无仁无不仁,万物随道而生,随道而灭。圣人是天地的代言人,为人中之王(王未必是圣人),人所共仰,天下归顺,与天、地和道一样可称为“大”,所以圣人也是道的代言人。圣人对待百姓就像天地之于万物一样,只安守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其余任由百姓自由发展、自主生活。
圣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老子在这里举了个“橐龠”的例子,天地就像一个大大的风箱,风箱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里面是空的,但这个空的并不会塌陷,反而能生物不穷。
天地不言,万物自然生生不息,前提是要“生动”,不是“动之于死地”的动,而是生生不息的“动”,也就是自然的动。所以,老子最后点题,要做到像圣人那样,就要明白“多言数穷”的道理,无论是言论还是政令,都不要太多,因为多了就容易“数穷”,让自己很被动,没准还会给自己挖坑。“不如守中”,唯有恪守中道才是根本,“复归于无物”。
今天很多的人都极力宣扬自己的功德,其实不明白“上德不德”的道理,不明白“至誉无誉”的警告,不明白圣人之教就是“为天下浑其心”!
仁义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