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42章 言者不知(原第56章)

发布日期:2017-06-08 07:46:19浏览次数:1015次

laozi1.jpg


第42章(原第五十六章)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慧的人总是顺物不争,喜欢争论的人大多不明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堵住双方的见闻通道,关闭双方的私欲大门,挫败双方逼人的气势;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理顺双方纷乱的源头,肯定和赞美双方的优点,理解和同情双方的难处;


是谓「玄同」。

        这样就能取得双方的一致认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由此(做到上面说的),(和事佬)在解决纷争时不可以有亲疏分别,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能有利害关系,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能有贵贱歧视。


故为天下贵。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laozi2.jpg



点评:


为解本章,我前后思考了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每每拿起,又每每放下,不敢触碰,只为因为无从下手。翻前人的注释,又多牵强附会,玄之又玄,终是不得其门而入!为何不入?不是不能入,而是不敢入,因为,在我看来,这篇所述太简单了,它不过是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解决好纷争——做个牛B的和事佬,甚至可以称为和事佬工作指南,或和事佬养成记……


老子全篇除了道体之外,也都是在讲一些朴素的道理,并不高深。而后人多神话老子,甚至到了不高深不敢言的地步。于是作诗一首记之:


解经最难是尽心,一知半解瘦三斤;

前人不得我心意,我痛前人以为真。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和事佬工作指南呢?


本章开篇就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在这里是争论的意思,这里可以直接上一章“为而不争”,喜欢争论、争强好胜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说“言者不知”。


争论为什么不好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争论通常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甚至会指责对方,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争论而让事态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老子持“无为”之道,推崇“不有、不矜、不骄、不宰、不恃……”,当然不希望人们为了一些小事情而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并不能一厢情愿地杜绝,人们总是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起争执,生是非。那么,真要是有了争执,如何解决呢?


本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人们解决争执的办法,同时告诫作为中间人——“和事佬”要遵守的戒律:


要想解决好争执,和事佬要能使双方都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


1、要做到不简单地以各自的见闻为据,所以说“塞其兑”;

2、要做到摒弃各自的私心私欲,所以说“闭其门”;

3、不要秀肌肉,不要比声音大小,也不要拼人多,所以说“挫其锐”;


上面三点是解决争执的大前提,因为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事实为依归,要实事求是,要摆事实讲道理!都不要凶,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藏着掖着。有了这个大前提,接下来就好办了:


4、静下来了,坐下来了,就可以一条一条地梳理纷乱的源头,所以说“解其纷”;

5、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要抓住机会认同双方的优点,赞美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所以说“和其光”;

6、更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难处,同情他们的出境,所以说“同其尘”。


做到上面这三点,争执基本可以化解了。所以接着说:“是谓玄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方甚至是各方的一致认同。


将心比心,其实谁都不愿意起争执、生是非,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去沾染这个是非呢?一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是不小心,还是有预谋,是过家家还是世仇?坐下来好好谈,总能谈明白的!


指南就上面6条,但还有三条戒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和事佬,做到上面6条就够了。但要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和事佬,还要恪守以下三条戒律:


不能有亲疏之别,不能有利害关系,不能有贵贱歧视。所以说“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里的“不可得而”就是说作为一个和事佬,你在得到这个机会的时候要有职业操守,你的立场要公正,不能偏私(亲疏),不能谋利(利害),不能歧视(贵贱),你要客观公正,站在事实的立场,为双方寻求积极的和解方案!


反过来看,如果作为和事佬的你,确实与起事双方有亲疏、利害关系,最好是回避,不能回避就更应该做到摆在桌面上的公平公正,甚至是成立无亲疏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评委团来对主事者的行为进行限制。


这整个就是一篇诠释《中庸》首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文章。怎能说老子之心不是儒者之心呢?又怎能说儒者之心不是老子之心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