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44章 上士闻道(原第41章)
第44章(原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利根之人明了道体,立志行道,不敢怠慢;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根之人理解道体,偶尔行之,不能持续;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钝根之人听说道体,哈哈大笑,他们不笑不足以体现出道的玄妙。
故建言有之:
所以古谚有云: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洞明道体的人看似幽深暗昧,急于行道的人看似退步,轻视(鄙夷)道体的人看似鲁莽突兀。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通健)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乘的德行就像山谷一样虚阔,堂而皇之的德行似乎仍有缺陷,自然而然的德行就好似贪天地之功,(人若)自性纯真就能够随物顺应,强调绝对清白就是自取其辱。
大方无隅,大器晚(同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极致的方分看不到边角,极大的器物(喻天地)看不到全貌(能蔽而不成),极大的音响听不到回声,天象看不到具体形状,道隐微在万物之中,没有名头。
夫唯道,善贷且成。
只有道,最懂得付出(不恃不有不宰的玄德),所以能成就万物。
点评:
本章通过描述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人对道体的认知以及遵循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相对应的行为特征和德行,进而提出道之“大”,大到看不到边角、看不到全貌,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形状,也没有名头。虽然道大到没有自己,但道却是最擅长付出而成就万物的。
上士是真正明道的人,所以能做到“勤而行之”,那上士是什么样子呢?“明道若昧”,幽深暗昧,不张扬、不骛高、不争论。上士对应的德行就是“上德”了,上德什么样子呢?“上德若谷”——像山谷一样虚阔能生,无穷无尽。上士之所以有这样的德行,是因为他们明白道的“大”和隐微、不求回报。所以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中士呢?中士是理解道体并认同道体的,但他们不能时时刻刻都能践行道体,常常不能做到,所以说“若存若亡”。正因为他们能理解并认同道体又常不能做到,所以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到行为偏离了道就会着急,他们越是着急越是容易偏离道体,所以说“进道若退”。那他们的德行呢?因为他们急于表达,所以总是四处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自矜自是”的做法本身就是缺陷,所以说“广德若不足”。
下士呢?下士是无法理解道体的人,所以当有人跟他讲道体的时候,他会“大笑之”,这里的大笑既可以理解为他被人点明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道的开心的笑,也可以是无法理解道的不屑一顾的嘲笑,无论如何都表明下士对道体的疏离,这种疏离正式由于道体的玄妙造成的,所以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既然下士对道体的认知是疏离的,那么其行为也就不可能是直接对道体的遵循。但即便再不能理解道体的人,他的行为也不会完全偏离道体。因为常识常理、约定俗成等等本来就是道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下士对常识常理和约定俗成是明白的。也就是说,相对于道体来说,他们是盲人骑瞎马,一脚深一脚浅,偶尔与道体合,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偏离的,所以说“夷道若纇”,他们的行为鲁莽突兀。
那下士的德行呢?他们的德行不是他们的修行结果,而是盲目的客观活动,所以即便他们有德行,也是天地生物自然的结果,所以讲“建德若偷”。
上士之人是随天性行为,他们没有“意必固我”,所以他们可以做到以纯真的自性应对万事万物,顺其自然,所以说“质真若渝”,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无为的、不有的。他们对于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善恶,也能坦然面对兴衰成败,荣辱得失,所以,他们能够泰然自若地应对一切,即便是背黑锅,处困境,甚至面临生死危机,依然不改其志。
但中士和下士之人则不同,他们总是急于以世俗的是非观念、得失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等等厘清自己,撇清自己与一切不好的、不美的、不善的关系,而这样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因为绝对的清白就等于自取其辱。所以说“太白若辱”。一事当前,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责任在内,绝对撇清就是不负责任或者漠视,这与当事各方来说既是不担当的,不负责任的,同时从来道德层面来说可能也是有失道义的。终究会受到谴责!
所以,要真修行,就得像道一样,“善贷而且成”,以最大的诚意帮助身边的人,不求回报,如此就能够成就别人,也就是对自我的最大价值实现,最终实现以德存身的理想境地,实现厚德载物的价值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