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苑热线

15304048887

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45章 虽智大迷(原第27章)

发布日期:2017-06-11 07:38:33浏览次数:1050次

laozi1.jpg


第45章(原第二十七章)虽智大迷



善行无辙迹;

      善于奔跑的人不留痕迹;


善言无瑕谪﹔

      善于辩论的人逻辑缜密;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心算的人不用计算器;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擅长设计机关的人,不用关楗,人们却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擅长缠缚打结的人,不用绳索,人们却无法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所以,圣人会根据人的资质和能力来用人,所以没有不可用的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会根据物的材料和性质来用物,所以没有不可用的物;


是谓袭明。

      这就是所谓的通透。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所以,懂得鉴别人才的人不会轻易确定或否定一个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老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而不懂鉴赏人才的人有志于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这样的人值得培养。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不重视老师队伍建设,不积极培养具有鉴赏人才的人,(人君)虽然看上去聪明却是个大糊涂蛋。


是谓要妙。

      这就是选拔人才的关键和妙处。


laozi2.jpg



点评:


本章的主旨在于告诉人君选拔人才和培养选拔人才的人的重要性。


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擅长,有人“善行”,有人“善言”,有人“善数”,有人“善闭”,有人“善结”,


圣人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说“圣人常善救人”,这里的“救”字,浙大董平教授认为应该取“就”字义,有“即”、“尽”的意思,指根据这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尽其所能。但选拔人才不容易,圣人能做到随才成就,随物用度,在圣人眼里没有不能用的人,不能用的物,所以说“……,故无弃人;……,故无弃物”,所以圣人是通透的。


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圣人,如何才能识别一个人是否有用呢?


老子在这里引出了一个名词:“善人者”。


我能读到的几乎所有版本的解读,这里的“善人者”都是“善良的人”的意思,通常的断句是: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译文大致意思: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良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的人资取对象。


不要重视善良的人,不要爱惜不善良的人,虽然聪明却是迷糊的。


我每次读到这里,都有困惑,因为走不下去,因为与上下文没法衔接,前面那许多“善”都是指人在技能上的,是“擅长”的意思。这样的解读显然是不究竟的。


另外,如果说“善人者”是“善良的人”的意思,直接用“善者”即可,何必多加一个“人”字,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即是如此。同理可证,则“不善人”也就不应该是“不善良的人”的意思了。那么怎么理解这里的“善人”和“不善人”呢?


本章的核心在于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里的“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如果把“善人者”之“善”在这里作动词解,“善人者”可以解读为“善”“人”之人,“不善人者”是指“不善”“人”之人。结合上文的“圣人常善救人”来观照,“善人者”可以解读为“善于识别、善于鉴赏、善于选拔人的人”的意思,以此来对应,“不善人者”则是指不懂得鉴赏识别人才的人。


如果这样解读的话,通常的断句就不通顺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如果译为:所以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是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老师;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资取对象,不重视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不爱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虽然聪明但却是大糊涂。


这种解读取道之齐物的意思,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都要一视同仁。可以又说与通篇仍然不能理顺。我的断句是: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是可以随才成就,随物用度的人,但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识别人才就非常重要,但要能够识别人才,首先要有识别人才的人,需要“师、资”队伍。“师”是已经具备了识别人才的人,“资”是等待培养的对识别人才感兴趣的人。


可是如何才算是合格的“师”和“资”呢?


老子的道是无为的道,是内守的道,是“早服谓之重积德”的“啬”道,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既要具备“善人”的能力,又要对善这个动作保持谨慎。因为,鉴别人才的随意性可能会失去一个合适的人,也可能错用一个不适合的人,所以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能随意地“善”。


而“不善人”呢?还不具备鉴别人才的人只要有“善”的意愿和兴趣,就值得培养,所以说“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人君呢,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就需要重视对懂得识别人才的人师建设,就要重视培养的对鉴别人才感兴趣的准老师(资),反之,虽然说人君充满智慧也是个大糊涂,因为要想长治久安,人才的培养不容懈怠。


这篇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组织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如何识别人才,人尽其才呢?千里马需要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培养伯乐比培养千里马更迫在眉睫。无论企业,还是国家,对于人才梯队的培养都一样重要!


laozi3.jp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