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52章 天下大事(原第63章)
第52章(原第六十三章)天下大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之心去施为,以化事之心去做事,以澹泊之心去品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移至第51章)
(此处不解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谋划难的事儿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的事情要从细微处入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无论多么难的事儿都一定是从容易处开头;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无论多么大的事儿都一定是从细微处入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绝不会一上来就做大事,所以能成就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许诺的人必然履行不足,因为看上去容易的事情通常都会隐藏诸多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正因为此,圣人怕自己失信于人,时时警觉,所以没有难做到的事。
点评:
本章解读有个问题,就是“报怨以德”是不是应该有?
因为,“报怨以德”在本章看似多余,通篇除了这一句提到“怨”和“德”,其余各句均没有这两个字的意思和关涉。也有人提出这里的“报怨以德”可能是错简,应该在第51章(原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如此,第51章的意思就发生了天大的变化了,因为涉及到底老子是认同“报怨以德”还是反对呢?反对的例子是孔子说过“以直报怨”的话,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他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所以要“以直报怨”。这个逻辑就绕远了。
错简的事儿谁都无法排除,因为没人能叫醒老子,也没有更多的证据,都是猜的。如果确实错简存在,且在第51章,那么我认为不应该只移走“报怨以德”,而应该是一整句,也应该是如下的排法: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样不会改变老子重视“德”的“蓄养”和“无为”“不争”的思想,也不会改变第51章的主旨意味,我以为未必不可,甚至意味更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则可以译为:无论大怨小怨,多怨少怨,都应该以德报怨。但这只是一种假想。
回到本篇,如果去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就是一篇讲谋大事要从细处入手,谋难事要从易处入手的章节了。它的排版应该是: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样,这两篇的意蕴就都完美了。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以化事的态度去做事,以澹泊的心境去做事,所以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有了这三点,我们做事不要害怕难,也不要害怕大,因为难事从易处突破,大事从细处入手,所以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圣人做事天然就具备开头三点,能脚踏实地,不夸大其词,而大事就在点滴之间完成了,所以言“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普通人经常许诺,但许的诺言又不容易做到,信用自然也就不高。因为看上去容易的事情,其实中间会隐藏着重重困难。所以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圣人深知履行诺言的不易,做成大事的艰难,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正因为有这种认知,所以也就没有难做的事情。所以言“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特别说明:因为是在解读本章的时候综合各家才发现错简的最可能和合理的安排,所以昨日发布的第51章(原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章并没有加入错简的内容“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但本章(第52章)不再翻译这句话。未来有重新的发布,再做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