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心传说
1
道不远人,而知“道”者寡。君子忧“道”不忧贫,是故曾子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伊尹有“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之论。
仲尼至圣,能师老聃;阳明完人,曾访娄子。仲尼高明不假,若无老聃启发,未必臻于至境;阳明出众是真,然非娄子指点,或亦没于众人。老聃、娄子,传道之明师也,而后之学者得以读《学庸》、《论孟》、《传习》之书,得以知孔孟、周程、陆王之学。
2
人皆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却不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意。学而无师,若车行于平原而失北斗,似船游之大海而丧指南,颠沛流离,不知所向也。师若无道,必轻浮用事,或搞个人崇拜,以行迷信蛊惑之功;或曲解圣学之意,沦为邪僻;或妖言惑众,损人慧命,误人寿命。此三者害一人而累九族,害十人而及万家,至百人千人千万人,罪不可赦也。
吾尝见急功近利之徒,以解燃眉之急为学,以求速效之果为功,拜浅薄轻浮者有之,拜巧言令色者有之,拜冠冕堂皇者有之,拜萎靡不振者有之……学者欣欣然以奇技淫巧、谋略法术、能言善辩、博闻广见为有得,然吾不见其师之有道,亦可知其所学者如何,正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人行险而徼幸”、 “驱而纳诸罟(gǔ)擭(hù)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3
正道流传,总赖历代宗师口授心传,断之可惜。因道不可言,言语道断,虽有经典垂训,每多隐语;圣人语录,亦难周全。秦火断,道丧千载而不继;龙场悟,良知万古到如今。秦火断者,断师承也;龙场悟者,悟心传也。
惟以心传心,方是大道传承真的。为师者授之在口,而传之在心。其言传圣人之法,而身教为人之道,表里一致,内外如一。师者一念至诚,徒众一门深入,彼此相亲相敬,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心无旁骛,心心相印。短则三年两载,长则半世终身,不改初心,定有所成。此非至真至诚之师不能做到,非专心致志之徒不能见得。
是以为,师道传承,首在尊师。师者有道,方可传道。师道不存,若白昼而丧天光,似金秋而断民粮,学者众心茫茫,终不知所归也。次在弟子,弟子有志,道方可传。传之在师,承之在徒,学而有成,徒乃授徒,代代相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拜师之要,即在定此传承。
4
余自弘道以来,终日体贴先生之学,以功夫上身为修己安人之本,以共建学堂为昌明圣学之方,一日不敢懈怠。庚子悟道,余得以彻见心学宗旨,洞见先生之志,而明圣学之功。遂愈加坚心圣教,当仁不让,承续孔曾思孟之道,周程陆王之学,宗良知学派一脉,开【致用良知学派】一门,以接四方学子,以广圣人之学,至今两年有余,吾得之者多矣!
因兹事体大,而有此说,以为学子,以励自己。
2022/4/28
成全子于阳明心苑
延伸阅读:庚子悟道之后,我做了三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