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重排心解《道德经》第64章 大制不割(原第28章)
第64章(原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
知道人们都喜欢雄健刚强,人君就应该以静制动,甘当“蹊径”。
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蹊径由人们自然践踏形成的,一如天道安静抱一,让人们感受道体的无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道人们都喜欢清楚明白,人君就应该安处众人所恶,致力建制。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建制都是用来规范行为的,一如天道独立不改,让人们领受道体的无限和自由;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人们都喜欢赞言美誉,人君就应该宠辱不惊,虚怀若“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
山谷能生物不有,一如天道知足不殆,让人们极尽道体的无华,道体发用流行而生万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一说通害)。
圣人以此三法驾驭万民,可以号令百官,所以说真正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无为、无限、无华三者兼顾不可偏割的(不会让百姓受伤害的)。
点评:
本章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大部分解读偏于玄虚、术用,问题出在断句上,而断句的问题主要出在最末一句。
以往各家的解读多如下:
“知其雄,……,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的解读,把“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视为两段,把“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连在一起。如此,“圣人用之”的“之”就是指“器”,圣人用“器”而成“官长”,然后推出“故大制不割”。
这种解读方式完全无视前面两句的存在,也无法在本章构成完整的意蕴。于是,出现了解读上的玄虚,因为除却往玄虚上解读之外,他们再也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纯粹从最基本的文学表达上,也可以发现这种解读是存在问题的,可以说是对最基本的文学表达视而不见的。而本章的解读突破也就在这里!
我们回看文本结构:
1、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
2、知其白,守其黑,……,复归于无极;
3、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4、圣人用之,……。
前三句是三个典型的排比句式,就像我认为第57、58两章应该是一章一样,他们的结构不过是几个在意义上重复叠加的强调和扩充而已,层层递进。
而第3句末的“朴散则为器”非常明显的是接着“复归于朴”的。也就是说,“朴散则为器”,是“复归于朴”的自然结果,它是不能割裂的。
一旦割裂,不仅这句话不完整,通篇意义也不完整:前面第1、2两句与第3句并没有被包含关系或者自然推导出的逻辑演绎,而是纯粹的并列关系。那么,也就是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的断句方式是极其粗暴的,因为“朴散则为器”的“朴”并不包含“婴儿”、“无极”。
形而上的无形道体,名为朴;
形而下的有形万物,名为器!
道体发用生物,长成而为器,大则大器,小则小器,夭折则不成器。
如此,则“圣人用之”的“之”是指上面三个排比句,可以是三个“为天下……”,也可以是三个“常德不……”,还可以是三个“复归于……”。因为“为天下……”并不是真的“有为”,而是“无为”,所以产生“常德不……”,而后“复归于……”。
因为圣人能做到“为天下……”所以,“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一书里面的“大”通常都是无为的结果,是道的运动,而非“器”的作用或发用。这里也可以证明“圣人用之”的“之”不应该是“器”,而是道!另外,“器”无穷无尽,圣人也不能用尽,唯有“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且唯一永恒,所以,圣人只需要为道,而不需要为“器”。这里也可以从前章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第63章)佐证,“神器”也是“器”,只不过比一般的“器”大,“小器”是可以执,但又如何能执得尽?如何可以用“官长”来表述圣人与“器”之间的关系。
此章还有一点,就是三个排比句中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也是容易被解读为阴谋论的地方,认为老子一书就是一部阴书。这是解读者忽略了紧随其后的“为天下……”、“常德不……”、“复归于……”,老子的术都不离道,所以术不过道的发用而已。
所以,回到本章,本篇还是在讲圣人如何“有为”,这里的圣人可以指代为“侯王”。
圣人要像“蹊”一样无为,任由人们自然而然地行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像婴儿一样抱一不离——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20章)
圣人要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帮助人们规范行为,杨善弃恶,没有偏私,没有内外,永恒不变。
圣人要像“谷神”一般,“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4章),虚怀若谷,胸怀天下,让人们感受道体的朴实无华,而又万物生长,万象森然。(可结合第57章知止不殆、58章天下自正读)
上面三个排比句,分别从无为、有为、不有三个角度告诫圣人如何做好“官长”,真正抵达不偏不倚的境地。故说“大制不割”。